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清零是假議題,群體免疫才是目標

◎ 施佳良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週手繪感染曲線圖,試圖解釋他心中的防疫戰略。其實這張圖正是公衛教科書級的概念圖。早在兩年前疫情剛開始時,指揮中心就已提過,並以此來規劃各種防疫政策,高雄市長陳其邁也曾以此圖來解釋高雄的防疫做法。

「要選擇清零或共存」這是中國內部防疫路線之爭,也是在中共廿大以前,擁習或反習的政爭議題。但這題在台灣卻是假議題。因為這兩年來的台灣防疫措施,並未將死守「全面清零」作為主要目標,而是不斷追求疫情可控與達到「群體免疫」。所謂共存,其實就是學理上「群體免疫」的通俗說法。

回到兩年前疫情剛爆發來看,當時所面臨的情況是:病毒猛烈、患者易轉為重症、沒有疫苗、沒有治療藥物、口罩與消毒用品不夠、病房床位吃緊、還在摸索病毒傳染方式等。因此當時的防疫重要目標之一是:避免重症人數暴增而導致醫療崩潰,進而造成防疫全線崩潰。為此,寧可用較高的社會代價來降低疫情傳播的速度,讓醫療量能夠逐步消化重症需求。並且爭取等待疫苗研發、施打覆蓋與病毒演化自我弱化(輕症化)時間,以期未來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兩年後的現在,台灣社會已經逐漸有疫苗覆蓋率、Omicron傳染力強但以輕症及無症狀居多,且醫療量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為了能達到「群體免疫」,是否還需要維持這麼高的社會代價與管制強度?現在已是可以重新討論的時候,以進一步精準調整相關資源配置與管制手段。

從公共行政角度來看,政策配套措施就是在總體戰略及目標下,在各個關鍵環節的次目標與相對應的配合手段。因此,在防疫過程中本來就會同時考慮疫情趨勢、醫療量能、社會成本,以及手頭上所擁有的政策工具等,設定主要目標與資源優先投放的場域及作法。在政策討論上,也需要將整套的政策架構與關聯進行架構式的說明,並且適時提供如痊癒人數等關鍵數據。讓社會大眾能夠明白,整體防疫工作的策略與各種措施的目的,以及有當前的相關成效作為佐證。這樣也可減少為爭取曝光聲量而產生的各種口水爭辯,讓最後一哩的防疫之路,能夠順利往前進。

(作者是政大公行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