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民主之父」到「民主之子」

台灣兩位「民主之父」 ,彭明敏與李登輝,近兩年先後安息。李、彭告別台灣,沒有「中正紀念堂」,沒有「大溪」 、「頭寮」,等等威權排場。因為,李、彭的「豐功偉績」 ,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一九九六以來,從李、扁到馬、蔡,政黨輪替不脫一個主軸,亦即,主權在民一步步鞏固。人民的頭家身影取代兩蔣塑像,成為台灣「民主日常化」的指標。理想退位,選舉優先,朝野政黨幾無例外。至於,這是進步還是退步?不同的觀察角度,自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一九八八以來,兩蔣走下聖壇,從此聖壇空無一人。民主,帶來了世俗化,政治精英不再像威權時代那般受到仰視。現在的台灣,幾乎人人可為評論家。放眼望去,選舉競爭,民之所欲,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偉大的理想,都得接受現實檢驗。從黨外至美麗島世代、律師團,由於主權在民的場景轉換,以往的光環也逐漸黯淡了。其中有人,似乎還感染了民主不適應症。留在政治場域者,也要接受民意的嚴格監督,過去的貢獻不能化為豁免權。主權在民,正在強化民意力道。二○一八之民粹韓流,事後證明,真正的主角是民怨。

一九九八,美麗島律師團之一,陳水扁台北市長連任失利,他的經典名言:「對進步團隊的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此話除了描寫自己的內心冷暖,其實還有更廣泛的意義。在台灣,信仰民主,就要接受人民(頭家)的選擇,包括台灣的未來藍圖。政治精英,不能以人民導師自居。不論表現好壞,人民有權喜歡或不喜歡。率領威權反覆的馬英九,八八風災時,用「they」(他們)來批評災民沒有事先撤離,把發生災害的原因全部怪在當地居民頭上。「都是they的錯」,卻讓馬英九的支持度暴跌,可謂政治精英與人民做主的典型衝突。

柯文哲多年前曾言,他認同謝長廷所說的,人們選他是為了改變社會,而非適應社會,「人家就是因為你的樣子才選你。你改成蘇貞昌或小英,你還是柯文哲嗎?」其中流露的自我認同,有點懷舊風味。民主時代,人民選擇代言人,係因他反映人民的集體意志,頭家期待他扮演公僕而非偉大領袖。如果賦予自己居高臨下、教育人民的神聖使命,恐怕會與支持群眾漸行漸遠。這種自視甚高的政治人物,目前所在多有。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民之所不欲,偏偏要塞給頭家,吃虧在眼前。

台灣的民主行程,先行者前仆後繼、承先啟後,才有今天的頭家出頭天。他們領先時代的主張與行動,就當年的背景而言,的確具有啟蒙作用,引領台灣人民向前行。然而,隨著民主深化,如同陽光、空氣、水之自然,當年的革命性逐漸被視為平常了。李登輝、彭明敏,在體制內外競合。黨外,美麗島世代、律師團,以及所有為這塊土地付出者,隨著民主故事的展開而逐漸退居幕後,他們的精神則融鑄到台灣魂,而透過人民之手繼續書寫民主故事。這正是民主「日常生活化」之必然,想必那些真正相信民主的先行者也瞭然於胸。今天,從威權統治到反對運動皆屬局外人的小英執政,台灣卻以印太民主領頭羊吸引國際注目。台灣的民主,真是輕舟過了萬重山。

來自威權、推動民主的李登輝,理念先行、流亡海外的彭明敏,一九九六一起見證了人民的選擇。二○○八,他們目睹人民的另一種選擇。二○一六,人民的選擇又與他們匯合。二○一八,台灣民主進入民粹震盪。到了二○一九,「致蔡總統的公開信—敬請不要參選連任」,他們路徑再次分歧。但,二○二○,他們的契合更加緊密,也在此確立同一歸宿。這種殊途同歸,形成歷史視野的雙峰景觀。

民主,從絢爛到平常。現在二三○○萬人,生而享有民主,堪稱「民主之子」,既然手握主權,便有公民責任。二○○四,反對中國武嚇的二二八牽手護台灣,寫下公民覺醒的劃時代里程碑。過往的威權時代,底層寄希望於反對精英,他們也為人民甘冒風險。此後,野百合、太陽花,則是沒有英雄的自發行動。時移勢易,反對精英完成歷史志業,把被壟斷的權力還諸人民。至於他們的遺產—民主,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不再憂慮被出賣的命運,這是「民主之父」 的殊榮。接下來,在全球民主退潮、新冷戰逼臨的危疑年代,台灣即將翻到下一頁篇章,為文明世界做出貢獻,則是「民主之子」 的遠景目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