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嘉慶君遊台灣」的假象與真章

◎ 陳君愷

台視連續劇「嘉慶君遊台灣」播出後,受到觀眾好評,風光落幕。吾人對該戲劇的娛樂性,不置一詞;但類似這樣的主題,在今日這樣的時代,竟然還會如此受到歡迎,卻頗發人深省。

諡號清仁宗的嘉慶君,未曾來過台灣,無庸置疑。姑不論這個傳說,是否因民眾將來台鎮壓林爽文民變的福康安、誤認為嘉慶君有關;總之,誠如一九○五年八月六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上、一則報導拆除嘉義城牆的〈易樓為閣〉所指稱:「俗傳乾隆年間,林逆倡亂,嘉慶皇帝為太子時,曾過台灣巡視,駐蹕嘉義,所以蓋造雄壯,為全台城樓之冠。嘉人呼為太子樓、而不稱敵樓者,職此故也。」確可見其傳說,由來已久。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廟宇,亦頗有嘉慶君來台的相關傳說。

雖然,或謂鄉野傳說縱非歷史事實,亦無傷大雅,不必過於認真;但鄉野傳說所反映的心理真實、以及深植於文化中的某些價值觀,卻不能等閒視之。

就像《包公案》的故事中,包拯雖身為開封府尹,卻巡按各地,豈不怪哉?這種小說家言的稗官野史,確然反映出在帝制時代,帝國各地哀哀無告的黎民,對於清官的高度渴望。

因此,嘉慶君遊台灣的傳說,難道不也可能反映出:林爽文所造成的「動亂」,終於遭到「平定」,讓百姓安居樂業,自當感恩戴德;而台灣這個海外僻地,竟能得蒙嘉慶君青睞,親臨斯土,還真是皇恩浩蕩,讓草民們感到無上榮幸?

這樣的社會心態,正是帝國所欲塑造者。對於大清帝國的統治者而言,嘉慶年間的台灣已然「內地化」,成為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當地人民若有了這樣的心態,不啻裨益於帝國在當地統治的穩固。

論者或可辯稱:這齣戲劇,承載忠孝節義的觀念,有助教化人心;但無庸諱言,所謂的「忠孝節義」,難道不也是帝制時代的觀念嗎?否則孫文又何必在演講《三民主義》時,試圖將傳統忠君觀念,轉化為「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呢?

民主、獨立,從來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真正的關鍵,在於人們的內心。身為現代公民,對這類題材,應該加以警覺,並深切反思。

(作者是北社理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