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探解放軍頻繁的近岸軍演

◎ 呂禮詩

媒體經常透過中國海事局發布的「航行警告」,報導解放軍在黃海、東海及南海的軍演,除了引來政治上的笑罵外,實難一窺解放軍實際目的與逐年變化背後所隱藏的戰術演進及戰略變化。觀察近年來第一島鏈內解放軍演習的「量變」及「質變」,一海之隔的台灣,必須有所警覺並研擬反制之道。

統計解放軍2021年以軍事訓練、實彈訓練及實際使用武器訓練等不同名目,於黃海、東海及南海分別進行了24次、22次及29次軍事演習。排除中國沿海的霧季、風季,具代表性的僅有七至九月,而解放軍在去年七至九月的黃海、東海及南海實施了7次、7次及10次軍演。

黃海及東海於七月劃設了操演範圍超過二萬平方公里的操演區,執行「重大軍事活動」,然從地理位置、管制範圍研判,應為北部戰區及東部戰區海軍的年度演訓,規模類似我國海軍年度的「海強操演」。南海則在八月以三十二艘各型軍艦、在西沙群島周邊的十萬二千平方公里的演習區進行長達五個晝夜的軍演,其中並包括山東號航空母艦及055萬噸飛彈驅逐艦所組成的航艦戰鬥群,範圍及數量前所未見。

最令人訝異的是夜戰訓練的倍數成長!若逐日計次,2020年黃海、東海及南海計實施14次、6次及10次;2021年則為41次、22次及36次,翻倍的變化足見其對夜戰的重視程度更甚於以往。

對照解放軍《聯合戰役綱要》、美國陸軍在去年八月公佈的《中國戰術》(Chinese Tactics)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畫」(SSP)主任傅泰林(M. Taylor Fravel)撰寫的《主動防禦》(Active Defense)一書,不約而同指出解放軍空防是以戰機協同陸基中遠程雷達導引的防空飛彈及海軍艦艇所構成,並在前沿島嶼透過隱蔽與掩蔽、重層且重疊部署具機動性、重量輕的便攜式防空系統(MANPADS)和混合火砲和短程導彈的彈砲合一自走系統;以威懾或摧毀、消耗來襲戰機、飛彈,阻止敵方進入領空。

去年筆者投書《外交家》(The Diplomat)指出,解放軍2020的近岸防禦演訓置重點在於「武裝海島,鞏固近岸空防」;今年從其演習樣態及即時影像情報(Imagery Intelligence, IMINT)研判:解放軍大幅向領海以外的海域延伸,觸及美軍海空「抵近偵察」的海空域,說明了解放軍已將海空防禦的目標推進為「反低空破防、嚇阻抵近偵察」。

2020年4月《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CSBA)學者提出了「持續的監視與偵察,使威脅者感受到其作戰行動可能失敗」的「偵察威懾」(Deterrence by Detection)概念。國軍向美軍購遠距、長時滯空的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MQ-9 Sea Guardian),未來該如何運用,將是國軍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新江軍艦前艦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本文係摘錄筆者於「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國防大學戰略社群論文發表會」發表之「從解放軍的夏季軍演 探析中國近岸防禦之弱點」論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