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全球化斷鏈的新挑戰

一九七八年,中國打出「改革開放」旗號,一九八九年之後,東歐共產集團崩落與蘇聯解體,前共產國家紛紛加入以自由貿易、市場機制為主的全球經貿體制,全球化進展迅速,一個美麗新世界似乎降臨人間。「歷史終結論」橫空出世,意味自由民主制將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是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不料,本世紀以來,恐怖活動猖獗、國家暴力滋長、專制政權崛起、地緣政治頻生衝突,使全球化蒙上陰影;而美中貿易戰、疫情肆虐,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全球化的逆轉,「新冷戰」隱然浮上歷史舞台。未來的世界將會分成獨裁與民主的對抗,一種混合政治、經濟、資訊、科技的混合冷戰(Hybrid Cold War)。

全球化的推展,建立在西方國家兩個樂觀的前提︰一是將低度發展國家納入供應鏈,將可發揮經濟綜效,帶來低價商品與全球經濟快速成長;二,專制國家一旦經濟獲得改善,教育普及與資訊透明,人民對民主的期待必然上升,將可帶來政治改革。換言之,全球化的意涵是促成民主自由與富裕的新世界。實際上,歷史發展卻背道而馳,兩個專制大國中國與俄羅斯,一個掌控全球供應鏈的樞紐,一個以能源強化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力;尤有甚者,兩國日趨專制獨裁,並在科技監控的助力下,形成了數位獨裁體制,且在歷史仇恨與民族主義的煽動下,意圖建構獨裁國家連線對抗民主陣營,打造新的國際體系。

反思全球化為何逆轉,可以發現當初的崇高意旨乃是西方國家的一廂情願,其標榜的自由貿易與市場機制,事實上遭到中國等國家所利用,並沒有落實。中國一方面吸引外資、人才、技術進入,並要求外國競爭者遵守自由貿易的規範;另一方面,卻築起保護主義的壁壘,以非關稅貿易障礙及高門檻的市場准入,阻止外資在中國市場上的自由競爭。更進而以各種保護主義措施扶植紅色供應鏈,甚至默許其對外挖角、購併、仿冒、盜竊智財權等非法手法,企圖「超趕」外國企業。西方在培植一個良善中國及對龐大市場的想像下,對其不公平競爭,可說是百般優容,結果反造成霸權的崛起,且以日益壯大的經濟力量作為武器,威脅其它國家。最典型的是,中國以經貿抵制對付澳洲、台灣,儼然成為全球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經濟學人》最近對如此現象提出深省:繼續讓開放的民主國家,與中俄等專制國家進行正常的經濟貿易往來,適合嗎?尤其,全球生活在民主國家的人口比率,隨著全球化下降到五成以下,而獨裁國家經濟實力與人口比率卻反而上升。這樣的全球化已非正途,反而成為獨裁國家擴展勢力、威脅人類的捷徑。

全球化逆轉後,意味著人類必須面對諸多新挑戰,包括︰糧食危機、通膨危機、能源危機、貧富差距擴大、地緣政治衝突加劇。首先,全球化中斷後,將會形成理念、價值、制度相近國家連成一氣,加上供應鏈在地化及自主化,以及地緣政治效應,形成區塊化發展。例如歐盟、北約漸趨合而為一,以對抗俄羅斯為主的擴張勢力。全球化變成同質性的區塊化,加上在地化的保護主義,可能降低經濟效益,與資源、人才的流通,並縮小市場規模,必將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使得低價商品與能源不再,通膨變成必然的代價。此外,烏克蘭與俄羅斯是糧食與能源大國,烏克蘭被稱為歐洲的糧倉,而歐洲則強烈依賴俄羅斯的油、氣,一旦雙方對立與隔絕,可能引發糧食與能源危機。如此一來,多數國家追求的零碳排放目標,也會遭到阻力,甚至遲滯。而這些危機帶來的挑戰,先進經濟體較有餘裕應付;發展中國家可能無力克服與承擔必須付出的代價,因此將加劇全球貧富差距擴大,包括在社會之中與國家之間。

尤要者,俄烏戰爭與中國可能武力犯台,印證全球化斷裂後處處可見的地緣政治衝突。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珀森(Adam S. Posen)預測,「現在看來,世界經濟真的有可能分裂成兩個集團:一個以中國為導向,另一個以美國為導向。」事實上,俄中的蠢動,與其說是領土之爭,毋寧是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之爭,獨裁者以歷史榮光的符咒召喚民族主義的幽靈,進行名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實則達到個人權力追求的意圖。全球化的逆轉,揭穿不同國家及其領導者的真實面目,而一切的挑戰才剛開始,俄烏戰爭已凸顯這個代價有多慘痛,卻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日常。對於台灣而言,預防中國武力侵略仍為第一要務,但如何應對全球化逆轉後的挑戰,仍須未雨綢繆,步步為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