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師是什麼?

◎ 郭博昭

最近台灣醫學教育產生一連串驚濤駭浪。先是兩年前,交通大學跟陽明大學進行合併。最大的訴求就是結合工程與醫學,不但加速醫學科技的發展,更連帶促進產業轉型。同時又可救人又可賺錢的事,為什麼不做?雖然很早就有人點出,這是產業政策而不是教育政策,但是乍聽之下一切是這麼完美。後來兩個大學合併完成,同時帶動更多的大學(包括清大、中興與中山)以類似的理由增設學士後醫學系。

醫學、科學與工程確實有本質上的差異,所以在大學中才會分屬三個不同的學院。簡單而言,醫學的目標是「拔苦予樂」,科學的目標是「發現」,工程的目標是「發明」。這三者能夠一起相互支援當然很好,但值得討論的是,三者有沒有互相衝突的可能?如果真的發生衝突的話,要怎麼處理比較好?最近新設的幾所醫學系正好提供一個衝突的實例,值得觀察與深思。

為了說服衛福部提供醫學生的名額,各大學紛紛承諾配合政府服務偏鄉與弱勢的政策,新增的醫學生名額將受政府徵用十年。

可是,在面對考生的時候,卻說這個新增的醫學生名額,是為了要培養醫師科學家與醫師工程師等高階人才,服務高科技與產業。

要知道,下鄉服務最重要的條件並不是科學或工程能力,而是治病救人的能力。大學校方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短期來看可以風光啟動,長期來看會是一個很嚴重的災難。等到七年(甚至更久)之後,這些曾經投入青春歲月發展尖端科學與工程的醫學畢業生,他們真的願意下鄉服務嗎?國家在花了這麼多資源培養高階人才,卻放在一個不適合他們發展的地方,這樣不會有問題嗎?

本人曾經是陽明醫學系公費生,三十年前校方有留校助教的配套制度,本人得以選擇留在母校內,長時間持續鑽研科學跟工程。如果沒有這種配套制度,只能選擇下鄉服務的話,本人會選擇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醫學是什麼?是科學的一部分?工程的一部分?還是產業的一部分?醫學就是醫學,不是科學、工程或是產業,而是一個可以讓人類互助、拔苦予樂的神聖志業。最好的醫師並不是論文最多的醫師,也不是專利最多的醫師,更不是財產最多的醫師。醫師就是醫師,就是遵循醫師宣言那幾條簡單誓詞的醫師。醫師當然可以發揮才能兼做其他事情,可是到頭來不要忘了自己是誰。

(作者為前陽明大學研發長,前智慧電子國家型計畫醫療電子分項召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