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道勇
屏東恆春半島是國內洋蔥最大產區,產季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不過今年春節前下了兩次大雨,使得洋蔥出現根部腐爛和病害,約七成植株受損,而且年後當地氣溫升高也難以再補種,導致今年恆春洋蔥減產約三分之一。
但是從農委會資料來看,今年迄今台灣進口洋蔥最大來源國竟為越南,共三六一六公噸,去年也有八四五二公噸。問題是,越南只有北越可以種植洋蔥,自用都不夠,且檢視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數據,越南每年進口數萬甚至近十萬公噸的洋蔥,怎麼還有餘力賣到台灣來?
越南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其洋蔥外觀理應小而扁圓、顏色和台灣洋蔥一樣偏淺,但這些越南洋蔥進口的顏色卻跟高緯度的美國、北海道一樣是深色,光用看的就覺得很不對勁。
近三年,越南牡蠣進口台灣的量也突然增加,至二零二零年已暴增二百六十倍,實在詭異!但只要深入查究,便知是「中國蚵洗產地」低價傾銷,衝擊台灣本土蚵。
另外,二零一一年之後,越南也成為台灣最大的香菇進口國,不過越南本地的香菇會混有魚露味,這是因為越南菇農採用當地特有的傳統風乾方式進行乾燥。民眾購買香菇時,只要稍加注意品質,便能發現與原產地標示不實的香菇。
難道我們無法杜絕中國洋蔥、牡蠣、香菇,經由越南洗產地來台,擾亂市場?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台北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