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兒童、青少年活動量不足的問題與解方

◎ 余宗龍、張振崗、巫錦霖

依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臺灣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書」,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以及體適能表現不佳,只有四分之一達標。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調查有類似的發現,台灣有約八十五%的十一至十七歲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不足,後續衍生出體適能衰退、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健康問題,值得各界省思。

以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身體活動量來說,五至十七歲兒童和青少年,平均每天應進行六十分鐘中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每週累積四百二十分鐘以上有趣且和身體發展有關的多元運動,如:舞蹈或運動遊戲。或是,每周至少應有三天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活動,像是跳繩、快走。

究竟如何讓孩子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使身體活動量達標呢?首先,應採運動漸進負荷原則,意即,剛開始運動時,強度和持續時間要低,像是少量多餐的概念;一段時間適應後,再增加持續時間與強度,可以降低運動傷害與退出率。

再者,家長和學校老師的觀念要有所改變,近期許多跨國研究皆提到,身體活動可促進兒童與青少年的學業表現。所以,家長和老師應鼓勵孩子養成動態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參加運動團隊或社團、騎乘自行車或快走上下學、多走路、上樓爬樓梯等增加運動機會。家長亦應限制自己使用3C設備的時間,親子一同培養運動習慣。有時孩子難免會有玩心,就不妨以互動式電玩,取代久坐型。

過去普遍認為運動需要特別撥出一段時間,現在的觀念是若無法一次完成,可把握零碎的時間,採取多次運動來累積持續時間(量),存入「健康存摺」。所以,如果每天能夠多次、分時段參與運動而累積建議的運動量,亦可達成提升體適能和健康促進的效果。

最後,因兒童和青少年的專注時間較短,家長在規劃運動時可選擇反覆性、短時間的動態活動,而不是複雜性、有規則的。活動內容應富有趣味性、互動性和變化性,更能讓他們享受運動樂趣。例如,年紀較小的孩童應選擇遊戲性的動態活動,避免太重視規則或結構性高的運動項目,讓小朋友在遊戲的樂趣裡,持續地享受運動樂趣,無形中增加身體活動量。

(作者分別為中興大學教授兼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授;中興大學教授兼臺灣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學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