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放上五年前自己的再思考

◎ 張約翰

從IG限時動態發起的「敢不敢放上至少五年前的自己」很快燒到臉書,也成為網紅、名人、政治人物到一般用戶的流行趨勢。看到在社群平台的親友與追蹤對象紛紛響應,很難不讓人回想五年前的自己在做什麼、對五年後的現在有什麼期待,以及為何要思考這個問題。

筆者試圖作一點功課,想回溯這個趨勢的起源,不過徒勞無功。去除哪個政治人物明星網紅貼五年前的自己之類的新聞,最常見的搜尋結果是PTT上的問卦文,其他近似的則是中國網站上可能曾流行的「寫信給五年後的自己」之類的作文範本。

臉書的功能之一是動態回顧。每天都可以回顧過去的同一天在臉書貼了什麼文,常常還有用戶會在回顧後重新轉貼。這是個人的歷時性體現,也就是藉由平台的紀錄回顧自己的變與不變。

此外,社群平台上常有連鎖挑戰文。以前常見的是貼出你今年看過的十本書或十部電影,並且標籤幾位朋友,讓連鎖文得以傳下去。與「五年前的自己」類似的是,這類連鎖文是一種社群平台上的共時性體現。換言之,是某個特定時間的政治、社會或文化橫切面,可以讓我們把某個片刻抽出來當成標本,並觀察回顧,於是在接受挑戰的同時,也成為形塑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參與者,成為構成標本的一部分,也成為標本的觀察者。

然而社群平台的連鎖挑戰,並非都具有深刻意義。應該說,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深刻的意義,即使有也很可能是意外。出現連鎖挑戰有很多原因,宣揚特定價值、響應特定行動、增加平台使用互動、蒐集用戶行為數據,結果通常是病毒化擴散後又短期內消失。至於發起者是誰、目的為何、目的是否達成,也無法得知,因此對動態牆上連鎖挑戰文洗版產生逆反心理的用戶也不在少數,把參與者當成易受趨勢影響的無腦跟風仔,不參與成為優越感的來源。

那麼,到底怎麼看待這些連鎖挑戰呢?筆者的建議是,要先問自己怎樣使用社群平台能讓你心裡舒服,如果不希望動態牆上常被一般趨勢洗版,那就觀察一下追蹤或朋友清單裡誰是愛參與洗版的;如果覺得積極參與互動才能維持社交密度,那麼參與趨勢貼文不必有什麼罪惡感。總之,不要再增加一種以是否跟風來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極化,因為社群平台上的極化已經夠多了。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