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pandemic是否已變成endemic?

◎ 謝安民

全世界都在問的問題:武漢病毒的大流行(pandemic)是否已經到達轉折點變成地方流行(endemic)

如果你們天生樂觀,不管局勢是否已經澄清,什麼事都要往好的方向想;或者你們是被兩年多的疫情壓得透不過氣,下定決心,就是眺望漆黑的夜晚,也要看出一道曙光的人,不用擔心,你們不難找到認為疫情即將降溫的專家的話作為憑藉,開始歡呼「哈利路亞」了。如果你們像我一樣或對疫情還有重重顧慮,或不能忍受假希望破滅後的沮喪,認為還不到可以開香檳慶祝的時候。我們同樣的可以找到許多和我們的意見相同的人。美國先後兩任總統的武肺顧問福奇醫師最近說「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It’s an open question)。世衛組織(WHO)也稱「認為大流行已經演變成地方流行的說法,是為時過早(premature)的看法。

Nullius in verbal(拉丁文)是世界上研究自然科學歷史最久的「皇家學會」的箴言。英文翻譯成“Don’t take anyone’s word for it”,也就是不要(盲目)接受任何人的話。剛到美國實習時,一個主治醫師就教我這句話,從此這句話成了我行醫教學的座右銘。我從來不認為專家佔有知識的專利。

我對大流行已轉變為地方流行或武漢病毒已經流感化的說法,雖然是但願如此,但還未能安心接受。我的看法:

一、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Omicron是天賜良機,傳播力強而少重症或死亡,可以彌補疫苗施打打之不足,以較少的代價達到「群體免疾」。我同意這個說法,但是群體免疫的計算是根據代表病毒傳播力的R值,R值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病毒的變異和社群防疫能量而變,我們對下一個變種病株會有多少本事,毫無概念。有可能是可以躲過人類免疫系統的新病株,或者是既有傳播力又具殺傷力的怪物?這是未來疫情走向的最大未知數。此外,群體免疫計算的原則,是基於假設社群中人與人互動是均勻分布的,而實際上社群成員的來往互動並非如此。僅管一個地區有免疫力的人數已達到群體免疫的界閾,但社會中總有不太融入社會的小群,這些人不打疫苗,也不重視防疫措施,疫疾還是可以在這小群人中繼續流行,偶爾還會溢出到社區中免疫能力開始衰退的人。

二、地方流行相對於大流行是較穩定、較容易控制的地區流行。世界各地不會同時轉變為地方流行的,有些人以為葡萄牙等國有免疫力的已達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已經進入地方流行的階段。我的問題是在交通便捷的今日地球村,全球要有多少地方進入地方流行的階段,大流行才算結束?在還有很多地方疫苗接受種率很低,病毒一直在變易,而且有本事重複感染;疫情流行期間又遠長於疫苗的「保鮮期」,這些情況下,由大流行變成地方流行的路會是單行道?疫情是人和病毒的戰爭,個別的病例有「復陽」,Omicron是變成地方流行前最後一波的大流行,還是人和病毒之間的拉鋸戰還會有數波起伏,我們知道嗎?

根據以往的經驗,流感化或進入地方流行的階段是非常可能的,只不過何時和如何發生,我們能確定嗎?有流行病學家認為疫情飆得越高,隨後的經過就越難預測。Omicron這一波方興未艾,在沒有看到從峰頂下滑時,我們能宣布大流行已過嗎?還是我們應持”It‘s not over untill it is over”的保守態度呢?(作者為退休心臓科醫師,前芝加哥榮民醫院加護病房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