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烏克蘭危機背後的中國因素

◎ 楊宗新

俄羅斯與北約在烏克蘭的僵持已過月逾,這也是蘇聯解體以來,雙方最長的一次對峙,且在歷經數次談判後,俄羅斯不但沒有絲毫讓步,反而不斷擴大恫嚇層級。

回顧二○○○年普丁上任伊始,西方國家其實是抱以期待,認為這位青壯派政治人物能為俄羅斯的政經改革帶來新氣象,普丁也確實在二○○二年與北約達成「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對話機制。然而後續隨著二○○八年俄羅斯對喬治亞發動「五日戰爭」,同時在任期屆滿後以轉任總理方式繼續擔任「太上皇」,被西方國家認為有悖國際秩序及憲政精神。

二○一四年俄羅斯策動烏克蘭克里米亞獨立公投,則是一次關鍵轉折:此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雙邊關係可謂一去不復返。俄羅斯經濟雖遭嚴重打擊,卻也因此不得不自主發展,擺脫了自九○年代以來對歐美的貿易依賴,這也使得在本次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絲毫無懼西方國家揚言的經濟制裁。

至於其他造成長期對峙的原因可能還包括:二○二○年普丁推動的修憲公投通過後,個人權威已達頂峰;美國戰略重心轉移至印太地區,歐洲若生事端將倍多力分;美國期能制衡俄羅斯的北約,近年內部英美與德法矛盾不斷,與此同時俄羅斯卻透過強化與中國、伊朗的關係,鞏固了西伯利亞邊境安全,因此能在東歐大展身手。

這些因素中,來自中國的支持,無疑是俄羅斯最強的底氣。習近平於二○一七年「十九大」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後,遭質疑意圖尋求個人極權,在美國川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帶領下陷入四面楚歌,與同遭制裁的俄羅斯一拍即合。兩國在二○一九年達成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形同準盟友,不久又拉攏伊朗進行史上首次三國聯合軍演,試圖在國際上形成一股足以與西方抗衡的勢力。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在國際遭受前所未有的孤立,俄烏衝突的發生,不僅可能促使美國的關注點由印太轉至東歐,數月前才將「制衡中國」納入組織任務的北約,也將暫時無暇東顧,可謂提供習近平在「二十大」前掃除外部障礙的有利契機,這才對烏克蘭局勢採「不干涉他國內政」態度,試圖坐山觀虎鬥。

(作者是公務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