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軟著陸

過去兩年,台灣在防疫上是清零的代表,成就備受國際社會讚譽;經濟上,固然有美中貿易戰、病毒威脅,與中國軍事擾台的壓力,依舊表現亮眼,人均GDP甚至可能超過韓國,成為新一輪台韓經濟競賽的領先者。然而,種種成就之下也暗藏危機;今年台灣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面對新一波的疫情。就像台灣夏天典型的西北雨,本來天氣晴朗,但轉眼之間就下起大雨。國人在滿足現有成就之餘,必須正視、應付隨時降臨的威脅。

日前,吾人在社論中討論了「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決策兩難,果如所料,Omicron傳播力超強,已經快速闖入我們寧靜的家園。這兩天公布的本土個案暴增,大量群聚感染已經出現,印證了全球多數公衛專家的看法,這隻病毒太難以防範,要徹底清零恐怕已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調適過去兩年成功的經驗、方法,轉而採用一套兼顧人民健康、經濟、生活的務實措施,已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候。而由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過程,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建設,才能達到軟著陸的效果,減少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首先必須釐清,「與病毒共存」並非因為防疫失敗,而採取放棄治療的態度,而是在徹底了解病毒多次變異的特性,譬如毒性明顯降低,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多數不會發生重症、死亡,亦即病毒流感化之後,政府與民眾不再沉浸在清零的榮耀,轉而面對現實,不再執行成效極低的強力圍堵;尤其,清零必須付出的社會與經濟成本太過龐大,多數經濟體無法承受如此經年累月的荼毒。因此,與其耗費龐大資源去對抗病毒,獲得慘勝,不如在可以承受的成本下作有效的損害控管,讓社會、經濟恢復常態運作。這才是與病毒共存的真諦。

「與病毒共存」措施成功的前提,在於必須充分了解病毒的特性。目前對Omicron的研究,大多顯示它的毒性明顯降低,死亡、重症比率低,尤其,若有施打疫苗,更可發揮極佳效果。有的專家甚至指出︰「打完三劑和完全沒打者,致死率相差十四倍。」這乃是全球染疫人數激增,但死亡率卻未見升高的原因。由此可見,「與病毒共存」不是讓毫無抗體民眾赤裸裸對抗病毒,而是必須讓民眾普遍施打疫苗,擁有足夠對抗病毒的武器。而台灣的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約八成二、第二劑約七成四、追加劑約一成六。那些完全沒有施打疫苗近一成八的人口,尤其高齡者,將會成為與病毒共存的破口。因此,如何鼓勵尚未接種民眾施打疫苗,並加強第三劑的施打,將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其次,Omicron毒性雖低,仍有致命風險,尤其由於感染人數大幅飆升,因此重症、死亡人數仍然相對增加,故而要與之共存並降低感染機率,那麼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多消毒、維持社交距離等良好公衛習慣仍然必須維持。而放棄清零,必將面對染疫人數的激增,除了國人必須做好心理建設,朝野政黨必須取得共識,共同承擔責任,不能有落井下石,賺國難財的算計,才能營造同島一命的意識,度過難關。

此外,「與病毒共存」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即社會、經濟在長達兩年的疫情蹂躪之後,不但人心疲累,整個國家似乎再也難以承受。前兩年,台灣經濟受惠於全球供應鏈斷鏈,導致全球產業尤其半導體對台灣的需求,讓台灣出口飛躍成長;相對的,內需消費卻萎縮疲弱了。內需產業牽涉相當多的就業人口,去年五月疫情引爆,無薪假即以餐飲、旅遊居多,可見三級警戒下各種禁令已對經濟、生活造成重大傷害。而全球經濟的復甦動力,主要來自貨幣寬鬆、利低率與財政支出,並非基本面的支撐,勢必難以長期延續。國家的運作必須恢復常態,經濟與社會都一樣。

坦言之,防疫良好的台灣要走向與病毒共存,部分國人不免會有抗拒的心態,但是由民進黨日前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五成七的民眾接受與病毒共存,五成六則不贊成提升三級警戒,可見民眾的心理已有了重大轉折,為由清零到與病毒共存,鋪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國人最重要的期許是:在清零階段,台灣是一個成功國家;未來若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仍然必須努力成為一個成功國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