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兩難

武漢肺炎疫情歷經兩年始終看不到終點;最近Omicron變種病毒更是來勢洶洶,美國甚至創下一天上百萬人感染的驚人數字,而一些疫情趨緩的國家,竟也再度失控。全球至今確診人數近三億三千萬。幸而,Omicron雖然傳染性強,但以無症狀、輕症居多。因此,不少流行病學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已趨「流感化」,將與人類共存,不會對民眾健康造成重大威脅。這可能意味此一百年大疫將走到盡頭。

新冠病毒趨於流感化,為全球走出劫難,恢復常態,露出曙光。然而,Omicron肆虐全球,導致一些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也出現破口,顯然在光明出現之前,仍密佈陰霾。面對新病毒的挑戰,世界各國應該採取何種防疫措施,才合乎醫療專業,更降低其經濟的衝擊,將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在探討之前,吾人歸納各國基於不同的醫療水準、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政治體系應對病毒的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與病毒共存」,透過大量施打疫苗與大量的染疫者獲得「群體免疫」,讓民眾產生抗體,自動對抗病毒。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府並不執行嚴格的隔離,與停工、封城、鎖國等措施,期能使民眾生活與經濟不要受到過大的衝擊。它將新冠當成流感來處理,醫院僅收治重症者,以避免醫療與社會維生系統崩潰。一般而言,這類國家疫情容易失控,政府似乎束手無措,只能任令疫情蔓延,往往被貼上防疫失敗的恥辱標記。但歷經兩年的試煉,病毒不斷變異,疫情似乎全面失控之中,數據卻顯示死亡、重症率並未攀升,反而降低。尤有甚者,有些國家經濟反而逆向走高。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出現亮麗的經濟成長、薪資上漲、製造業回流,股市飆上歷史新高。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即形容當前的美國經濟,是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佳狀態。值得玩味的是,最近位於高檔的美股偶爾出現重挫,並非一天上百萬人確診之故,而是因經濟過熱造成的通膨,以及聯準會為了對抗通膨所採取的升息、縮表。美國或許不能代表所有「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但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經驗仍足以顯示,「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模式,在初期顯然「弊大於利」,但在拗過最艱難的考驗之後,卻是明顯「利大於弊」。

「清零模式」則以中國、台灣為代表,分別呈現獨裁與民主國家在對抗病毒時的不同思考內涵。中、台均因採取嚴格的抗疫措施,穩定控制疫情,達到清零目標。但兩相對照,中國顯然是以獨裁而非人民為中心的思維對抗病毒,因此在清零的大目標下,只要疫情稍見破口,即使將千萬人口的大城封城,造成人民生活不便與製造業停擺,亦在所不惜。然而,如此作為顯然已無法有效對抗Omicron之類的變種病毒,疫情逐漸由西安、鄭州、天津、上海等大城蔓延擴散。中國是世界工廠,它的生產活動若有部分停擺,便會加劇全球的供應鏈斷鏈危機,並且衝擊它的經濟。因此,不少外國投資機構紛紛因為中共堅持清零而調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預估值。然而,極權政府最重視的還是清零的光環與宣傳效果,導致清零政策難以轉圜,陷入死胡同。反觀台灣,亦因清零政策而長期保持本土零病例,確實度過一段宛如世外桃源的幸福日子。不過,去年五月疫情出現嚴重破口,警戒升至三級,餐飲業禁止內用,表演、比賽停擺,商業活動蕭條,內需疲弱,最後在疫情獲控後,才以五倍券等振興、紓困措施提振經濟,加上出口暢旺,方使去年台灣經濟成長可望破六%,為近年最佳成績。三級警戒對於經濟的傷害,可見一斑。如今疫情嚴峻,境外與本土案例頻爆,清零政策正在受到嚴苛考驗。

對抗疫情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過程艱辛而漫長,剛起跑時的領先者未必就是最後的贏家;原本的落後者也未始不能逆轉勝。最重要的是,新冠病毒前所未見,Omicron的出現是否意味疫情最終回,仍難斷言,「與病毒共存」或「清零政策」孰優孰劣,仍有待檢驗。如今疫情到了新階段,如何依據醫療專業、經濟產業、社會成本為基準,針對不同狀態進行務實、彈性調整,以確保全民健康與利益,才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尤要者,朝野應該誠信協商,達成共識,何種措施對台灣最好,而不是非理性的謾罵,更應在抗疫戰役中共同承擔責任,如此不但可以保住台灣防疫優等生的美名,更可推動經濟發展與恢復民眾正常生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