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積極管控兩岸經濟活動 強化台灣自主能量

◎ 張延廷、邱萬鈞

兩岸關係自二○二○年日益緊張以來,中國便趁世界各國處理疫情焦頭爛額之際,不僅對香港、新疆、內蒙古採取比以往更為高壓的手段,而且解放軍亦以各種模式騷擾臺灣,使臺海情勢在過去兩年成為與烏克蘭並列的國際關注焦點。弔詭的是,兩岸經貿的依存度卻未因疫情、政治、軍事的緊張態勢而有所降溫。由於兩岸經濟規模懸殊,如何避免因貿易過度依賴而成為臺灣戰略上的短板,是一個值得思考議題。

據統計資料估算,二○二一年兩岸貿易總額超過三千億美元,較二○二○年成長廿八%,成長率較上年度的十三‧四%明顯增高,其中出口約兩千三百餘億美元,進口約七百餘億美元,使臺灣出口到對岸最近十年已佔總出口額一直超過四成,順差總額約一千六百億美元,較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的出超額約三百三十億美元亦高出甚多。相形之下,與其他國家地區相較,例如日本(佔臺灣對外貿易總額十‧九%)及歐盟(八‧二%)的貿易關係,由是以觀,台灣有很大的空間來改善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

由於中共思考模式一向迥異於一般民主國家,與其交手必須了解其決策邏輯。務實而言,可藉由交流來化解矛盾與衝突,但中共卻善於利用各種看似無害的政治工具,發揮統戰及心戰攻勢,並透過文化、教育、體育交流、宣傳媒體,並積極運用經濟手段來牽制臺灣民意,亦可能以選舉為工具,直接滋養了中共對台軍事威懾的籌碼。

在目前兩岸政治僵局無法突破之際,中國勢必加大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道,其所施行的經濟惠台措施,就是要排除我國政府的角色,寄希望於台商、台企、台胞、台生對中共產生的好感與立場,使政府商談的空間越來越受限縮。因為中共的政治著眼,無非就是要爭取台灣的民心,並藉機進行統戰拉攏或對台灣進行內部分化。

由於近年的惠台措施已觸及許多政策面向,意圖吸引台灣民眾擴大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鼓勵台商到大陸投資設立高端製造等產業,或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享受中共給予之各種稅收優惠,但關鍵重要產業則並未對台商真正開放,此舉是考量有利於中共的實質控制,也吸收更多的經濟資源來投入中共的建設與發展。

中國一向視統一為對台工作最重要的一環,在先經後政的順序下,不難看出其經濟策略,是以台灣大型企業對大陸的投資為未來收割目標。所以台灣的企業與民眾西進投資前應謹慎評估,並保持高度警覺。

(作者分別為前空軍副司令、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金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