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劍賢
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三年後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超過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使「老老照顧」成為未來長照的重大問題。
老老照顧就是年長者照顧年長者,照顧者時間長、壓力大、且常獨力承擔。尤其在偏鄉,年輕人大部分到外地謀生,父母親只能彼此照顧。以筆者居住地台東為例,大部分年輕人為生計北漂或南漂,老家就剩下父母親,因此未來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偏鄉會比一般都會地區提早出現,也更為嚴重,特別是離島地區。
目前實施中的長照2.0計畫,雖有照顧者喘息服務,但被照顧者如屬輕度或中度失能者,每年最高補助十四天,重度失能者每年最高補助二十一天,每天不超過六小時,且只限「日間」服務,因此是否能真正達到「喘息」效益,難免令人質疑。且偏鄉「老老照顧」家庭多數家境清寒,無法僱用外籍看護,亦無法送私立長照機構安養,急需主管機關關注。
筆者接觸很多地方長照工作者,綜合他們的意見如下:
一、增加喘息補助的天數,讓照顧者身心能獲得調適。
二、未來長照計畫不只是考量被照顧者,亦應關心照顧者。如居家服務時數的提供,僅依據被照顧者的失能程度而定,亦應考量照顧者的狀況。
三、增加公共化住宿式的長照機構,「老老照顧」才能獲得保障。
(作者為美和科技大學社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