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中國加入WTO二十年的檢討

二○○二年元月一日,我國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第一百四十四個成員國,距提出申請,歷經超過十年的諮商談判。前此二十天,中國也正式加入世貿。我國與中國幾乎同時加入這個前身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國際經貿機構,且名稱不正常,凸顯了大國在其間的角力與運作。

如今,台灣加入這個旨在監督與調解國際經貿實務及紛爭的「經濟聯合國」二十年,表現尚稱中規中矩。反而是中國,二十年間因加入「全球化」潮流,融入跨國企業供應鏈,打造「世界工廠」,加上外匯管制及匯率操控,商品出口全球第一,經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中國加入世貿或所謂「入世」之後二十年,國際社會對其間的得失,最近有所回顧與省思。

首先,中國至今未全面履行加入世貿時的承諾。開放市場與經濟自由改革為其承諾,但實施「權貴資本主義」的中國,補貼國有企業和政府支持行業,強迫跨國企業技術轉讓、竊取智慧財產權,開放市場表現也不及格。中國的行徑,十月間在世貿審查會遭嚴厲批評,四十個國家提出一千六百個問題,譴責中國違反承諾,甚至以商逼政,霸凌他國。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直指問題核心:中國並未改變基本政策,有意義的改革仍遙遙無期。最諷刺的,中國宣稱今年每人GDP一.二萬美元,接近高所得標準,卻仍以「開發中國家」地位獲取國際優惠待遇。

中國輕諾寡信,在習近平二○一三年擔任國家主席後變本加厲,中國原已遲疑的經貿改革開放及自由化明顯逆轉,敷衍外來壓力,實務上說一套做一套,且常挾其規模及實力,向外推銷國家主義經濟政策,製造「債務陷阱」,其科技既嚴厲內部監控,也構成國際安全威脅。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當初對中國加入世貿所期待的,「不僅同意擴大對美國商品進口,也引進民主社會最珍視價值觀之一的經濟自由」,進而走向政治自由之路,至此已成一廂情願的幻想。美國從尼克森、季辛吉、卡特以來,試圖從經貿改變中國政治社會的如意算盤,即使從經貿層面看,也是天真而失敗的,徒然培養並坐大了自己的競爭者或敵手。

美國改變不了中國,地緣政治的如意算盤失敗,自身卻受害甚大。僅以貿易為例,美國與中國貿易逆差金額一路膨脹,即令川普前總統指控中國經貿「強暴」,試圖以大幅加徵關稅減緩,逆差至今仍越滾越大。就業的流失更明顯,學界估計中國加入世貿導致美國失去三百七十萬個工作機會。其中,勞力密集產業外流極其明顯,武漢肺炎爆發初期,美國才發現防疫口罩增產無力,因業者幾乎都已外移而由中國主控。

受創更大的是世貿本身,角色和功能遭邊緣化。中國憑其越來越大的經濟規模和實力,對世貿規則及爭端解決訴訟程序的熟悉和掌握,加上世貿組織自身制度的缺陷,面臨逐漸被邊緣化的窘境;而習近平所推進的國家主義,正是使世貿功能失靈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同時,世貿在二十年前展開的多哈(Doha)回合談判以失敗收場,且以世貿本身的組織及法規改革無力,其功能式微之時,也導致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且涵蓋的議題常比世貿更廣,開放水準也高,相對降低了世貿在世界經貿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檢討世貿角色功能、國際經貿遊戲規則、全球經貿及地緣政治大局演變,加入世貿而導致的共產中國崛起,還為世界帶來諸多深遠而廣泛的負面效應,其例不勝枚舉,僅就最近時事即可見一斑。

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外交首長會議週末表明,非常擔憂中國「脅迫性」的經濟政策,七國雖未明指,但歐盟成員立陶宛因在國際外交力挺台灣,中國已要求跨國公司切斷與立陶宛的關係,否則將被排拒於中國市場之外。事實上,中國的「脅迫性」經濟手法,不僅對付立陶宛,從好萊塢、演藝圈、航空公司、精品廠商、體育組織,近年都曾遭中國以商業利益為要脅,以遂其打壓台灣等諸多政治企圖。但有如中國網球好手彭帥所引發的事件,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決定停止在中國所有賽事,西方不少體育組織已發現,中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有利可圖,且跟它做生意非常困難。

加入世貿,原本是共產中國以跑「百年馬拉松」稱霸全球的欺敵策略之一,但習近平野心早曝,引來國際社會極大戒心,出手反制。如今中國自身經濟問題重重,疲老之勢已現,二十年前國際社會的錯誤之舉,看來中國也在自毀長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