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改變中國 西方要補修的學分

習近平,六中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奠定自己是毛鄧之後的第三人。圖為 北京「中共歷史展覽館」內,展示在中共領導下,中國對武漢肺炎的防疫歷程。一旁的大螢幕播放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相關談話的影片。(路透)

法國學者、「台法文化獎」得主高格孚指出,台灣與中國形象近來在法國媒體、政界顯然出現黃金交叉。他分析說,疫情是轉捩點,讓法國了解自己錯估台灣,也讓中國神話一夕崩毀。高格孚表示,中國不僅可能是病毒起源,更操縱全球資訊、拖延WHO決策,疫情期間中國形象開始改變;習近平在三、四個月內,毀了中國用三十、四十年達成的改革。以上的見解,近年各國政府發言與媒體報導評論不勝枚舉。法國也是中國戰狼外交的苦主,該國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率團訪問台灣,不顧戰狼阻攔,便是最近的例子。而針對立陶宛遭脅迫,歐盟表態:不能接受對歐盟成員國採取威脅、政治施壓和脅迫措施,歐盟將反擊這類行為,特別是面對中國。

法國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日前率團訪問台灣,不顧戰狼阻攔,便是最近的例子。(資料照)

當然,台灣與中國在國際觀感的劇烈變化,更不可或缺的動力來自二三五○萬人。一九七○年代,美國主導西方聯中制蘇,協助中國重建經濟,希望帶動其和平演變。詎料,一九八九爆發天安門六四屠殺。當時,亞銀年會剛在北京舉行,戈巴契夫也剛訪問北京,中國卻毫不在乎形象。而美國為主的西方,儘管目睹「蘇東波」的骨牌效應,依舊擁抱這個戰略夥伴。針對六四的經濟制裁,幾乎只有象徵意義,不久便爭先恐後投資中國。冷戰之後,西方的視野轉移到工廠與市場。這樣的視野轉換,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中國所謂的「大國崛起」。

一九七○年代,乃台灣的危急存亡之秋,蔣氏政權與台灣人民的命運休戚與共。蔣經國的對策是經濟民生、革新保台,並以有限度的政治開放收納人心。風聲鶴唳期間,爆發(製造)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重要人士被一網打盡。一九八一陳文成案,一九八四江南案,情治系統乃至蔣氏家屬涉入,來自華府的壓力雷霆萬鈞。蔣經國不得不公開聲明,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一任總統。那個年代,有一位美國民主黨眾議員,持續關心台灣民主─索拉茲,他也曾揭發菲律賓總統馬可仕的不法。索拉茲為反對人士發聲體現了,美中建交之後,蔣氏政權更仰賴美國助力的冷酷情境,所以在政治上必須以美國馬首是瞻,換取科技、經貿、軍事之奧援。

對岸,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不講民主化,美國與西方則為利益犧牲價值與願景,一黨專政被視為中國特殊國情。倒楣的是蔣氏政權,失去中國代表權不說,美國還驅策蔣氏政權政治改革,速度可緩但有進無退,以落實台灣只代表台灣。面對國際現實,只有美國靠山,蔣氏政權謹慎啟動民主開放,選擇李登輝接班過渡到在地民主,似乎也是同一脈絡。當然,強人不能決定一切。李登輝與接班競爭者的纏鬥,最後的勝負裁判是台灣人民。人民的力量,拉開民主的序幕,這才是寧靜革命的主題。於是,台灣人民的面目不再模糊:「它是獨立的,由它自己做決定。」

歷史最愛開玩笑,活得越久越容易被歷史嘲弄。當年,台灣(以中華民國之名)遭西方放生。幸虧「台灣關係法」布局縝密,美國持續密切關注,兩岸和平解決歧見、台灣政權在地化,並在科技、經貿、軍事給予實質支持。果然,一九八八蔣氏政權結束後,台灣的民主活力如雨後春筍。武漢肺炎,率先提醒WHO人傳人,以及民主防疫成功的故事,更自證是國際可信賴的夥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退潮,數位極權主義當道,台灣擔當民主前線的角色,科技產業的關鍵作用,台灣與中國形象遂出現黃金交叉。台灣,「世上數一數二的民主政體,印太區域民主領頭羊之一,全球第十九大經濟體,多數全球運轉所需先進晶片的代工廠」,凡此絕非溢美之詞。這條路,前段是半個世紀來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後段則是尚待展開的劇本。

習近平,六中通過第三個歷史決議,奠定自己是毛鄧之後的第三人。他是中國的挑戰,也是國際的挑戰。而習近平並非橫空出世,二○一二接班以來的歷史倒帶,只有從一九八九的原點才能找到答案。可惜,西方似乎還以為習近平純屬異數,尚未意識到問題的源頭在總設計,所以也就渾然不覺民主中國才是解方。一九七○年代,蔣氏政權幾乎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如今,習近平把毛澤東重播一次,西方才恍然大悟,歷史不隨自己的善意發展。如何促使中國改變,堪稱西方要補修的學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