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嘲諷謾罵無益提高疫苗覆蓋率

◎ 張約翰

台灣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終於突破六成。政府將十月底第一劑覆蓋率目標訂在七成。如果不計種類,大約還需接種三百萬劑。截至十月十五日,已到貨疫苗扣除已接種數量,大約還有六百五十萬劑尚未接種,且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十七日記者會表示,各廠牌疫苗會陸續抵台,因此台灣當下面對的不是缺疫苗,而是如何儘快接種。

六百五十萬劑加上近日將抵台的疫苗,要順利施打到人們身上,除了接種所需的各種人力物力及流程安排,還有民眾的心理問題需要克服。第一劑覆蓋率超過六成後,除非疫情有重大變化,想提高覆蓋率會愈來愈困難。以台灣此刻各廠牌疫苗數量皆有餘裕的情況來看,尚未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人,已經不太可能是受政治意識形態所影響。

台灣當下面對的不是缺疫苗,而是如何儘快接種。(本報資料照)

根據美國凱瑟家族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疫苗監測九月份的結果,直到最近才願意去接種疫苗的美國人,改變態度的原因主要有四項:Delta變異株案例大增、報導中當地醫院與重症病房塞滿新冠病患令人擔憂、身邊有人染疫且重病或死亡、想參加限已接種者才能出席的特定活動。這四項可簡化為兩種:疫情令人感到切身威脅、不接種無法正常社交生活。

關於遲不接種或拒絕接種的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學術界有一個五C量表,包括:對疫苗、對製造商與衛生機構、對政府疫苗政策的信心(confidence);對自己健康現狀的自滿(complacency);蒐集大量資料權衡利弊的計算(calculation);接種疫苗的限制或便利性(constraints, convenience);是否具有接種疫苗以保護他人的集體責任感(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以美國民眾最近改變態度願意接種的原因來看,疫情嚴重程度使人們失去對自己健康的自滿,身邊有人染疫不但使威脅近在眼前,還激起保護家人的危機感,才改變猶豫的態度,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美國人還在猶豫甚至拒打。

台灣的疫情控制以最保守的說法都稱得上良好,可以預估在現況下,要說服猶豫的民眾改變態度,成為下個月起要面對的難關。依上述五C分析,台灣人很少鐵齒到自以為百毒不侵,接種政策雖常有程序瑕疵但尚稱順利,集體責任感又不弱,難關主要在於對疫苗的信心,以及權衡接種利弊兩個關卡。

接下來的接種政策,可預期重點將轉移到如何打破疫苗猶豫。集體感雖然是個好工具,但將未接種者視為群體中的異類甚至禍害,無法消除未接種者的疑慮,只會因邊緣化產生的被剝奪感而反抗,在打破疫苗猶豫上造成反效果。期盼將來政府在推動新措施提升覆蓋率時,支持者不要忙著把未接種者當戰犯,嘲諷謾罵無助於提高疫苗覆蓋率,只會幫倒忙。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