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危樓以外的居住想像

◎ 張經偉

歷史上火災最為頻繁的城市,想必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大江戶(今東京地方)。時人常云:「火事と喧嘩は江戶の花(火災和打架是江戶之華)。」尤其以西元一六五七年的明曆大火最為慘重。江戶之所以如此,主因是人口擁擠,且建築物多為木造,故而一家走火萬家燒。

那麼為何不用石磚建築?因為有個災難比祝融更為頻繁且可怕:地震。傳統的日式屋宅要是被地震震垮,砸下來的力道會較小,也比較方便組裝回去。地震與火災,江戶日本的人們兩害取其輕地選擇了後者。

再看當代台灣,其實,在城中城大火之前,咱高雄許多人就知道那是危樓。然人們依然選擇買房、租住於其中,看來亦有某項事物,對於當代台灣社會而言,比火災更為可怕。是什麼呢?「無房」吧!

台灣至今「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依然濃厚,於是許多經濟弱勢者,遂鋌而走險,購買、租住廉價危樓。即便不以危樓為家之人,也多是一生受炙於房貸這一把無形之火。

沒有自己的房子,真有這麼不堪嗎?當今世上依然有很多人居於蒙古包、船隻(蜑家)、露營車(Van Life)…不也依然日子照過?更遑論租屋族?

但願城中城大火悲劇,能讓你我痛定思痛之餘,有些新的想法。

(作者為清大歷史碩士、現任中學社會科代理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