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國慶logo看政黨的年輕與老邁

◎ 陳瑞麟

國慶籌委會公布今年國慶主視覺,持正面看法者肯定這是有科技風的設計,反對者批評使中華民國再度淪為配角,讓國號、國旗消失。從雙方對符碼的不同意見,反映其面對新舊價值的不同思維方式。

威權時代國慶慶典的牌樓意象,脫胎自華北宮廷建築語彙,加上國花、雙十字、中國風紋飾的烘托下,領袖玉照、國旗、政治宣傳口號成為視覺焦點,在美學角度上顯得瑣碎複雜、千篇一律,雖然繽紛熱鬧、簡單易懂,卻難以粉飾喜慶背後制式化的黨國思維。

之後從藍營執政的二○一○年到二○一五年,國慶logo均以紅色為主調,營造四海騰歡氣氛,或以藍白紅三色與國旗呼應,呈現大紅大紫、彩度甚高的視覺效果。這些設計很難不聯想到某些美工粗糙的「長輩圖」,但對年輕一代而言,卻有種說不出的「土味」。二○一六政黨輪替後,國慶logo有了變化,除了加入台灣元素,開始出現簡約低調的文青風,色彩也不像傳統那麼刺激強烈。前者透露的是緬懷過去、復興傳統榮光的思維,後者給人觀感卻是有別於過去官式美學的個性釋放,是對舊體制的掙脫鬆綁。

國家生日固然要辦得莊嚴隆重,但國慶logo只是個臨時符號,如同商標設計不需承載過重的歷史使命,如果尊重設計者理念,就不該強加太多美學以外的框架限制,若國旗、國號全都要放入設計元素中,最後恐將成為扞格干擾、繁複混亂的雜燴。

在創作上做過度干涉,以刷存在感證明沒被遺忘,其實是欠缺自信的焦慮。執政黨審美品味多少標示著一個國家的美學形象,投射主政者及支持者是願意突破傳統、尊重創意,還是只習慣舊思考沿襲過往、不能走出固有框架,從國慶符碼已可見一斑。

美學典範已開始轉移,社會價值板塊正在挪動,支持者逐漸高齡化對政黨未來雖埋下隱憂,比起這更嚴重的是整個政黨思維的保守固化。如果言論只能召喚「同溫層」的支持,那麼再強的媒體聲量,對比主流價值,只是更加脫節,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受年輕人歡迎,那麼終將在新時代來臨前黯然退場。

(作者為高中國文教師,桃園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