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檢視民進黨誕生的「胎記」

◎ 陳儀深

2021年9月對研究台灣政治史的人而言可謂豐收的時刻,先有王曉玟的《衝破黨禁1986:民進黨創黨關鍵十日紀實》一書出版,繼有邱萬興《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近日又將有《1986黨外選舉後援會的綜合報告》這一冊史料的出版,可以互相參照,讓1986年發生的歷史大事可以更立體地呈現在國人的面前。

反對黨的存在是民主政治的生死關頭,長期得利於一黨專政的國民黨當局自然不易放手,1960年就是炮製「雷震案」壓制了中國民主黨的組黨行動;而「黨外政團」的誕生是在1970年代,由黃信介、康寧祥所領導推動,透過推薦、巡迴助選乃至提出共同政見,與國民黨競爭,其實已經是雛形政黨、或堪稱「沒有黨名的黨」了。

一般認為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也是國民黨當局對於黨外組織化(邁向組黨)的一次摧折。可是1986年的圓山組黨為什麼會成功呢?個人在2013年出版的口述史《從建黨到執政—民進黨相關人物訪問紀錄》(玉山社),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做口述史所需要的問題意識;這一本口述史訪問了15個對象,其中邱萬興(小邱)是唯一受訪的基層黨工。如今小邱終於自己出版圖文並茂的專書了,個人注意到:不論王曉雯的《衝破》或小邱的《誕生》,都有引述拙著《從建黨到執政》所揭露的(例如)朱高正臨門一腳的角色,這可以說是過去鮮為人知的、口述史的貢獻吧。

現實的過程總是更為複雜,掌權者在政治上願意鬆綁以至法律上的承認還需要有個過程、需要其他因素,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選舉」和「組黨」是兩條互動的主軸、相互激盪,黨外後援會和新政黨的關係有時並不協調,不過1986年底這一場史上第一次兩黨競爭的選舉,民進黨得票率:立委24.78%、國代22.21%,比起1980和1983的成績可謂大幅提升。

1986年黨外選舉後援會的組成,除了涵蓋公政會、編聯會(14人),還有台灣人權促進會現任執行委員、關懷中心現任管理委員、政治受難者及黨外熱心人士(25人),從類別與人數可以發現人權價值、政治受難者在這個新政黨誕生過程中的份量;可見,若要問民進黨創黨初衷,個人認為必定離不開:對壓迫者的反抗,對民主法治的渴求,以及對苦難前輩的感念、從而產生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個人認為,今年這三本書出爐的意義,不是為少數人的懷舊、不是給政治明星錦上添花,而是探討一個台灣土地、台灣苦難所孕育出來的政黨如何誕生,它的「胎記」應該可以發揮不斷提醒的作用才對。

(作者為國史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