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與中國做生意須知

中國宣布從昨天起,以出現蟲害為由,禁止台灣釋迦、蓮霧進口。對於中國片面而突然的舉動,台灣社會群情譁然,主管機關行政院農委會表明,將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控告。無獨有偶,上週四公布的一份獨立報告指出,中國為了讓國際評比排名好看,施壓世界銀行,以致世銀高層逼迫員工操控數據,中國排名因而超前,世銀事後取消有風紀疑慮的「經商環境報告」(Doing Business)。這兩件事,顯示中國做生意的兩大基本屬性:一是作假,一是政治掛帥。

世銀一案,被控伸出黑手的是時任執行長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及行長金墉,他們為求中國增資世銀,配合中國施壓,迫使員工做手腳,為中國加分,讓二○一八年「經商環境報告」中國排名,從草稿的第八十五名,一舉調升七名,而居第七十八名。儘管如今已轉任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的喬治艾娃否認指控,但世銀取消了這一「經商環境報告」,美國財政部也指獨立調查報告是「茲事體大的發現」。

中國近年與美國爭霸,大舉盤據操控聯合國及重要國際機構,為其作倀。在國際機構的「中國化之路」,國際民航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因屢次打壓台灣,較為國人所知。這次世銀報告出問題,同樣突出這一聯合國轄下機構的中國勢力擴張,國際評比淪入人為虛飾,以及更基本的中國造假成性,不但它的官方統計數字一向國際公信力低落,還進一步施壓國際機構配合作偽。事實上,根據「維基解密」,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在當總理之前曾說,中國多數經濟數據,尤其是 GDP,是「人造的」,不可信,只能「參考用」。

台灣釋迦、蓮霧遭禁止進口,是繼今年三月鳳梨之後,又一被中國封殺的水果;台灣銷往中國排名前三位的水果,至此全部遭殃。本來,各國有權禁止水果等商品進口,但需有正當性及合理程序。水果有蟲害構成限制進口的理由,但禁令也要有程序正義。中國半年前曾告知我方這兩種水果有不合格的案例,但後來即未再通知;近日驟下禁令,加上先前八次未理會我方技術性對話的要求,中國的動作有其政治意涵,昭然若揭。

動機及程序啟人疑竇之外,關鍵還在中國慣常以經貿為工具,企圖遂行其政治目的,澳洲就是顯例。三年前,剛擔任總理的莫里森(Scott Morrison)堅稱,可透過對話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澳洲不必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上週,澳洲與英美締結「三方安全夥伴」(AUKUS),已然選邊。三年間,澳中關係惡化,中國大幅減少煤炭、葡萄酒、牛肉、龍蝦和大麥進口,但看穿中國野心崛起的澳洲不為所動,許多出口商成功找到替代市場,確保出口平穩。

有如二○一五年總理任內簽署澳中自由貿易協定的艾伯特(Tony Abbott)最近回顧,中國把貿易武器化,視為可隨時開關的戰略武器,以獎勵盟友並懲罰敵人。當年,澳洲相信中國會逐步實現經濟或甚至政治自由化,但如今看來只是一廂情願。事實上,中國正以同一手法,對付與台灣互設代表處的立陶宛,企圖以打擊這一波羅的海國家高科技、農業、食品加工、木材、服飾及物流等產業,迫使其就範。

中國何以接連對台灣水果進口下手?當然出自政治動機。在民主台灣展現其經濟、安全的價值,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之際,台灣人民對中國的侵擾脅迫不假辭色,從銷往中國前三名的水果下手,它期待有若干「殺雞儆猴」效應。不過,記取今春鳳梨的教訓,如今釋迦、蓮霧雖不能相提並論,短期內或造成若干衝擊,仍非難以因應;農委會啟動十億元農損基金方案,應是適時之舉。

中國選擇經貿制裁工具,以對其依賴度高者為首選。釋迦、蓮霧外銷中國比例逾九成五,澳洲的葡萄酒、牛肉、龍蝦也高度依賴中國,都成其打擊對象。從而,降低對中國的市場依賴,農產品須調整行銷策略,提升技術品質與價值,開拓新市場,有如鳳梨開展了日本市場。農業推廣曾是台灣的強項,突破現狀、因應中國打壓,更須重振此一實力。

中國在變,從文革2.0、打壓科技業到經濟、金融、文化、政治領域,黨國掌控都變得更極權,但對台灣的併吞野心不變,反而隨其專制日甚而更強硬。「以經促統」一向是對付台灣的策略,它有時展現所謂「讓利」、「惠台」來軟的,也可能使硬的:從水果禁令事件足可看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是台灣從產業到整體經濟的首要避禍之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