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台灣經驗看阿富汗

阿富汗,拜登的危機處理初體驗。面對包括川普的各種批評,拜登本人挺身辯護,當被問到中國以此宣傳台灣「不能指望美國」,拜登迫不及待回答:阿富汗的情況和台灣、韓國及北約截然不同,無法類比。他引用「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稱:要是有人入侵或對北約盟友採取行動,美國會回應,對日本、韓國、台灣都一樣。拜登的鄭重發言,華府智庫有人認為明顯說錯話,有人認為轉向「戰略清晰」。國務院則稱,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而北京也認為,拜登只是「隨口一說」。

其實,阿富汗與台灣的連動效應,還需要時間來顯現。目前比較穩當的解讀,或許是視之為一種傾向性,而不是具體行動指針。拜登揭露的決策內心狀態,是北約、日韓台對美具有同樣的利益相關性。蘇利文將對台灣與以色列的承諾等量齊觀,更是華府首次顯現心跡。美國之於阿富汗,美國之於以色列,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川普告訴習近平:「不要對台灣動手,雖然我知道你很想要。」拜登更進一步警告:「要是有人入侵,美國會回應。」他們在同一個軌道行進,拜登所預告的絕對不會是反方向的車班。

五年多來,客觀世局的變化,波濤盪漾到台灣。最近,台灣與立陶宛關係升溫,立陶宛面臨中國的「複合式威脅」,華府以行動力挺立陶宛。美軍撤離阿富汗,華府集結更大資源應對中國挑戰,不僅給台灣帶來機會,同時也為台灣造成挑戰。阿富汗撤軍之總體戰略轉移,本來就是增加印太戰線的砝碼。這也是歐巴馬重返亞洲的實踐。這樣的決策思維傾向,預告美中矛盾的加劇而非降溫。這是各種外力相互作用之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課題。

所謂的「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意在挑撥台美互信。儘管如此,依舊值得思考:今日阿富汗若早知如此,何不當初自立自強自保自決,促使本國的政治、經濟、軍隊、教育、文化、信仰等走向現代,在自助的基礎上再尋求他助,以免像當前這般美軍撤離便瓦解。不此之圖,二十年前被淘汰的神學士,竟然是今日阿富汗的唯一選擇,何其可惜。反觀台灣,一九七一聯合國「排我納匪」,一九七九「美匪建交」,台灣宛如在颱風天行船。所幸,四十年來政府與人民,拒絕依賴他國、自暴自棄,從經濟小龍、民主改革、科技產業、公衛醫療、捍衛主權一路走來,有志一同地讓台灣立於不敗之地。今日台灣,即令仍受中國霸凌,武統威脅常態化,但台灣所表現的韌勁卻越來越得道多助。

四十年來,台灣的產業、經濟、科技、金融,帶來了安和樂利的民生。教育普及、社會開放、文化包容、言論自由,人民的創意盡情發揮。告別威權時代,政權和平轉移,雖然朝野爭議不斷,但以民為主的體制,產生政變、內戰的免疫力。尤其是,台灣遭國際組織排擠,並未妨礙我們以正能量對外援助,從早期的農耕隊、醫療隊到去年的口罩外交,形成「善的循環」的力場。我們的努力利己利人,持續增進他國利益,一如近兩年來武肺防疫得宜,全球科技產業不致斷鏈。而台灣作為印太民主領頭羊,挺立在民主對抗專制的最前線。

台灣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具有參與度高的公民社會基礎,讓這個故事繼續展開,成為地球村的正常國家,既是台灣人民的願景,更是國際的公共財。為此,面對外部的不確定性,更當做好可以操之於我者,包括善保國家安全、高科技機密、兼顧環境的能源轉型、因應氣候變遷的水資源管理、司法改革以提升社會正義、改善兵役制度乃至潛艦國造在內的國防整備,當然,還有支撐這些不斷進步的產業競爭力。至於,提升自主能力之國產疫苗,既維護公衛安全,行有餘力協助他國,並阻抗中國以疫謀台,更不在話下。

果能如此,明日台灣,絕非今日阿富汗。同理,阿富汗的未來故事,如何展開新頁,除了國際社會相助,根本的改變,關鍵仍繫諸阿富汗三千六百萬人。喀布爾淪陷,阿富汗首位女市長加法里表示:「我只能坐在這裡等他們來,沒有人能幫助我和我的家人。成千上萬的家庭從阿富汗全國各地到喀布爾避難,而今連喀布爾也淪陷,這些家庭只能回到家園,接受活在神學士恐怖統治的陰影下。」國家的歷史無法複製,但從台灣經驗來看,外人無法改變阿富汗的命運,阿富汗人必須改變自己的國家,決定自己的前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