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坤隆
政治是一面照妖鏡,時間是最好的解釋,長久以來受到社會質疑的三中案有了新進展,如今,前總統馬英九被控在「三中交易案」賤賣國民黨黨產,遭台北地檢署起訴。台北地方法院十日開庭辯論,馬強調是依照「廣電法」規定,讓黨政軍退出媒體,沒有犯罪,無法接受檢方對他「非常規起訴」。
這個案子還在調查中,我們靜觀其變,但此案延遲這麼久,就令人感到有異,畢竟在過程中就引發極多討論,現在需要司法讓真相還原,只是,當我們看到馬英九的態度,卻覺得有些玄機。
根據媒體報導,公訴檢察官黃聖則痛批,馬英九在偵審前多次找律師演練臨訟避罪的說詞,根本是開「串證大會」,甚至預置安排鉅額訴訟救助費用。偵審期間,馬推稱不知交易細節,與張哲琛、汪海清等人濫用財會專業,掩飾、扭曲犯罪行為,犯後態度不佳,請求法院從重量刑,並宣告沒收馬等人的犯罪所得。
這樣的情況讓人覺得,司法一定要超越政治,對於有正義良心的司法人員,更應該全力支持,尤其許多事證只會越趨明朗,當馬英九的情緒波動越大,更凸顯案情不簡單。
尤其,馬英九有余文的潛力,更讓人對於他的生氣有更多想像空間,不管背後原因是什麼,檢察官都應該站在公理的一方進行調查。更何況,這是十五年前的舊案,這麼多年下來,早已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檢察官為了司法威信,絕對需要更盡力,才不會被社會氛圍帶著走。
台灣的政治環境相當複雜,重要的政治人物更具有指標性,但不管如何,司法都是最終的裁判,尤其在司法長期受到國人鄙視的情況下,如能趁此機會翻身,何嘗不是一個契機?
(作者為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