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想起中研院院士為數學請命

◎ 林柏寬

拜讀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投書「談數理教育與大學甄試」,疾呼高中教育應重視數理教育基礎的奠定,才能有效鑑別數理優秀人才,並擔憂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若無法鑑別適性學子繼續銜接高等科技教育,將導致人才錯置,甚至將本土優秀學子推向國外,使得台灣未來的科技人才素質降低。高科技業貴為台灣的護國產業,筆者身為第一線教師感同身受他們的擔憂,幾點意見如下:

數學跟生命是有交集的,經濟學中的「賽局理論」、醫學中的「影像處理技術」、時下最夯的大數據等,在在與數學環環相扣。

數學模型廣泛應用在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宇宙學)、工程學科(如電腦科學、人工智慧),以及社會科學(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上,用來解釋一個系統,研究不同組成部分的影響,因此做出分析、預測。

高科技產業中重要的IC晶片,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數據傳輸」,「糾錯碼」是資訊傳輸中錯誤檢測與糾正的工具,美國數學家理察‧漢明在一九四○年代開創了這一領域。如果這不是數學,那什麼才是數學?

正因為數學跨領域的應用奠基於紮實的數學基礎,因此更令人憂心:我國中等教育與考試制度卻走在反向的道路上。高中數學教學的時數被縮減,一星期四堂課、兩百分鐘,高三可以不修數學。相較新加坡高中生一星期數學上課時數達三百分鐘,日本一星期有七堂數學課,美國許多州的每星期數學授課時數約兩百五十至三百分鐘,台灣學生的數學競爭力無形被削弱。這也是二○一四年九十三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公開連署,主張高中三年數學應該維持原有必修二十四學分的主因。

至於升學考試,數學考題不斷被文字包裝,數學本質的題目不被「素養」青睞,被鄙夷為死知識。現在的素養考題考的是數學概念,還是文字閱讀,很多人也可以動筆算看看。

最後,台師大林福來教授推動的「數學奠基活動」,就是一個操作、觀察、驗證、反思的邏輯思考歷程,引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好奇心與創造力。輪胎為何都是圓形?可以是正方形或是其他的幾何圖形嗎?探究實作後,學得真的只有數學嗎?

(作者為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團數學領域諮詢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