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擴大國防經濟內需

◎ 陳尚勇

二○一九年底開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地,不僅引發自一九三○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在疫情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避免經濟衰退的結果。現階段政府除施以各項防疫作為及紓困補助政策外,思考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刺激經濟,協助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走出困境,亦是極為重要的課題。擴大具受經濟景氣影響較小及供需環境穩定特點的國防經濟(Defense Economy)內需,是可以思索的方向之一。

國防經濟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在建軍備戰的同時,用以促進其國內經濟成長、產業升級的重要政策。二○二○年六月十日,漢翔公司研製的勇鷹號高教機(AJT)完成首次試飛,不僅是振興國防產業的重要指標,也為沉寂已久台灣航空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廠商及企業注入活水,這股活水將會創造出百億的釋商效益,帶動國內產業技術轉型升級,也增加許多人才培養及就業機會。

這些利多,是總統蔡英文女士於二○一六年就任後,將國防產業納入其大力推動的「5+2」產業及堅持「國機國造」的成果。在蔡總統就任前,傳統執政者均視軍事裝備投資為消耗性支出,忽視了對科技研發、就業及經濟發展上的助益。二○二○年五月二十日,蔡總統於第二任就職演說中,再次提及將軍民整合的國防及戰略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武器裝備區分為「研發、產製、維修,以及戰訓、行政等一般性軍需,自民間獲得或釋放至民間,藉由國防資源挹注,直接擴大內需及活絡經濟動能。」簡單區分為製造業、服務業兩大區塊,都是國家經濟活動的一環。因此,倘能在已推動的「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潛艦國造」及「精準彈藥」等以製造為導向的業務外,擴大戰訓、行政等一般性軍需(服務)業務,在尋求實現既定國家安全目標前提下的投資最小化,或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下,擴大國防經濟內需,亦能成為在後疫情時代振興經濟的一種策略。

(作者為前空軍軍官、中正大學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