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如何在災難新聞中自保

◎ 張約翰

每當災難發生,鋪天蓋地的訊息同樣會使閱聽人焦慮而癱瘓,無法對內容真偽、如何採取下一步行動進行判斷。因此,有必要按照以下幾項判斷標準,提高自己獲得正確資訊的可能性,減少不確定性對自己身心帶來的傷害。

首先是選擇較有歷史、知名度較高的媒體為資訊來源,原因是這些媒體內容相對具備較多的採訪資源,能第一時間獲得更多訊息,也有相對充裕的人力查證;此外,萬一出錯也容易究責,畢竟招牌大了怕砸掉。不過,在社群平台主導內容產製的時代,有時媒體內容也不一定都出自記者的現場採訪,還請大家多留意這些媒體內容有沒有記者署名,還是只掛了「綜合報導」。至於事後的分析報導,就不必限於大媒體,一些長於調查報導的小型媒體也值得一讀。

政府公告也是重要的資訊來源。同樣地,政府各部門日常累積的信賴感,就成為這些資訊能否相信的判斷標準。如果是平常就拒絕資訊透明化、只吹首長政績不做政策溝通的部門,在災難時,也就很難提供令人信賴的資訊。不過,政府部門受法律約束,儘管有可能文過飾非,但提供假消息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社群平台、即時通訊軟體群組的朋友群,有幾種人傳的訊息要小心。平時就常傳假消息的,就算關係再親,也不能相信;意識形態特別鮮明的,有可能對特定假消息深信不疑而四處傳播;動不動就指天罵地或酸言酸語的,災難發生當下,只會加重你的憂鬱焦慮,不看也罷。

網紅、意見領袖的貼文,在信賴程度上其實很低。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傾向於讓最能引發互動數的內容優先呈現,而爭議性高的政治極化語言,就是演算法的理想內容。能成為KOL,一定程度上都迎合了演算法,因此也要小心。不過,還是有些知識型網紅靠著理性資訊的傳播堅持下來,所以仍然不能一概而論,還是要看這些KOL有沒有事件相關的知識背景訓練,日常發言內容能不能禁得起檢驗。

災難當下,大家都想為關心的人盡一點力,因此會讓良善的動機掩蓋了判斷力,不小心傳一些假消息。不管是不是好意,傳播災難相關的假消息只會製造並累積焦慮,沒有任何建設性。不要「好心幹壞事」,讓親朋好友增加暴露在假消息下的風險,也是自保的措施之一。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