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豆油進了英文詞典

◎ 曾泰元

看到「toyo」這個詞,大家會想到什麼?我第一個反應是「東洋」,這是個典型的日本名字,比如「東洋」輪胎、「東洋」工程公司、高知縣「東洋」町、江戶時代的武士政治家吉田「東洋」。

二○二一年三月,英文詞語的權威《牛津英語詞典》(簡稱OED)發布了年度的第一次「季度更新」(quarterly update),我瀏覽詞表,發現了toyo,以為是「東洋」,點進去一看,居然不是,而是閩南語的「豆油」(醬油)。

OED的詞條明載,新收的toyo是個菲律賓英語(Philippine English)的字眼,借自菲律賓國語的「他加祿語」(Tagalog),不過再往上推,源頭卻是閩南語(Hokkien)的「tāu-iû」。OED在詞源裡說文解字,言明tāu(豆)是「(soy) bean」(黃豆),iû(油)是oil(油)。定義簡單明瞭,說toyo(豆油)就是soy sauce(醬油)。

閩南語進英文,借道南洋的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已非首次。二○二○年九月,OED在年度的第三次季度更新裡,就收錄了bak kut teh(肉骨茶)、bak kwa(肉乾)、bakya(木屐)。在此之前有好幾次,性質類似的詞語還有廿個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在二○二一年三月OED的這份更新清單裡,還出現了兩個閩南語血統的成員,惟此二者不是新詞,而是在內容上有所修訂。

其一是從漳州話(Changchew)到馬來語(Malay),再從馬來語進英文的sinseh(先生),指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中醫師或中藥師」(a 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or herbalist)。

其二是ginseng(人參),這個特別值得一提。英文的ginseng源自中文,這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不過以往都認為,源頭是中文的官話(Mandarin)或北京話(Pekingese)。這次,OED在季度更新裡卻加以修正,加入了中文閩南語(Chinese Hokkien)的「jîn-sim」,閩南語對英文的貢獻,又加了一分。

見微知著。toyo(豆油)、sinseh(先生)、ginseng(人參)雖是小東西,但宏觀的文化交流都在不知不覺地進行著。潛移默化中,閩南語也持續豐富了英文這個世界通用語。

(作者是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