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穩定人口結構應有完整國家戰略

◎ 吳哲文

各縣市近日陸續公佈上一年人口數據,幾家歡樂幾家愁。人口尚能維持正成長、結構上也能保持相對年輕的桃園市和新竹市等縣市,將此視為首長政績,但人口跌破二六○萬的台北市和即將跌破八十萬的屏東縣,因人口淨流出,縣市首長及議員等人則為此憂心忡忡。

以台灣實際生育率、出生人口數及國際移動情況來看,不僅高齡人口已於二○一七年超越幼齡人口,去年人口也已進入負成長,如果整體趨勢維持不變,人口結構將於二○二五年超高齡化、新生兒總數也將持續減少,短期數年內也仍無法從國際人口移動獲得人口增加,連帶將衝擊勞動力與消費景氣,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恐將造成負面衝擊。

因此,對六都及其他縣市而言,只要趨勢仍無法扭轉,這些縣市在人口方面,都只是在分食一塊愈來愈小的餅,要讓人口恢復正常世代更新、並緩和高齡化對台衝擊,仍需正本清源,由中央政府端提出有效的整體戰略與各方面的具體措施。

雖然國發會已提出提升生育率、強化勞動力結構及高齡化調適等三大主要施力面向,但能不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仍是未知數。例如提升生育率,必須降低青年婚育壓力、或使其生活水準能普遍提升到足以承擔婚育壓力層次,但光是房屋問題就相當棘手。台商回流及包含高科技大廠在內的各種外資對台灣投資加碼,會間接促使房地產景氣看好,房價上漲速度若快於薪資成長速度,降低青年的購屋承擔能力,則會間接拉低青年婚育意願。但社會住宅在六都與其他縣市執行進度不一,如台北市建設戶數目標不斷下修、社宅公宅從房租到裝潢品質爭議多,近日更爆發新建社宅拒蓋公共托育設施爭議;台中市自盧秀燕市長上任後,明顯持續刪減社宅計畫,不斷出售市有地,近日更大賣兩萬坪市有土地,預估可獲利一七○億元,顯然已不以提升社宅建設戶數為念,要期待社宅能減少青年婚育阻力,宛如緣木求魚。

「治七年之病,須求三年之艾」,高齡化問題遠因起於一九八○年代,累積至今已四十年,若政府能將長遠目標提升為「台灣人口恢復正常世代更新」,則具體策略必須較現有方案更細緻縝密,並具有部會間的水平及中央地方間的垂直協調性,且必須落實至少一代人以上,才有可能扭轉目前趨勢。

(作者從事服務業、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