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農業生產補助 拿掉民粹思考

◎ 林功偉

台灣鳳梨在盛產前夕,被中國以病蟲害之名「暫停進口」,引起社會一陣騷動。不論中國此舉有沒有政治意涵,台灣的農業危機年年有,當下是停止外銷的損失,趕明兒,又遇搶種跌價、天災落果一籌莫展,今年動員吃香蕉、鳳梨、芒果、釋迦和高麗菜,明年大筆一揮補助農漁民數十億元,局外人看農委會,壓根就是農民福利部,照顧「弱勢農民」無可厚非,但是老掉牙的悲情戲碼幾時能休?

三十年前,以「反敗為勝」一書聞名的汽車界巨人艾科卡(Lido Anthony Iacocca)感慨說:「各方人士對我的求救視若無睹,無不吆喝著對我說:政府沒有責任去拯救那些停滯不前的人。可是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之前的十二個月裡,政府卻拿了二百六十億美元付給農夫,叫他們坐著不要動。」(二九四頁,有話直說,李.艾科卡,一九八八,時報出版社)。

無獨有偶,對農業補助也有意見的包括前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他的研究結論指出:不論從糧食自給率、農業生產率、土地供給與平抑地價各方面來看,農地保護政策已經不合時宜,可是遇到農陣團體或是農業青年的要求,專業總是在民粹之前低頭〔農業政策評論(Agricultural Policy Review),一:一(二○一五),八—十五 臺灣農村經濟學會出版〕。換言之,中外各國補助或保護農民,或許其來有自,但也引起諸多非議。若是因為「政治談判」犧牲農民利益,或「氣象異常」造成農民非預期損失,補助或許師出有名;至於搶種跌價、地緣分工被邊緣化的農業生產補助,可以休矣。

農民都是弱勢嗎?都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業刻板印象,嚇得年輕世代不敢接近農業,甚至逼得大學院校紛紛以「生命科學」取代「農業」這兩個字。然而,農業已經是「食物相隨,有命最美」的生物生命實踐與研究。再說,廿一世紀的農業,講究技術含量和資金本位,稱得上專業農民的年收入遠遠超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現代技術已有多種方法可以預防搶種跌價損失、天災倒株落果或是病蟲害肆虐,但是打開農委會網頁首篇就是「推動農業四大福利措施」,一股勁的向農民貼上「悲情」標籤,以為撒錢就能討好農民,卻讓真正的農業專業人士顏面無光,也讓負擔所謂農民損失的其他國民忿忿不平。

農業政策當然不是一言兩語能說個明白,我們期待農委會除了「撒錢補貼」、「鼓勵購買」以外,比如建立「豬隻養殖」、「高麗菜種植」這類資訊平台,讓種植、養殖戶自覺限額登記生產,自己承擔超量生產跌價損失,或是取消「休耕補助」,轉而擴大溫室架設補助,鼓勵雜糧生產,幫助農民抵禦天候、病蟲害等等,建立良善循環,重現「農業立國」的光榮感。

(作者為蜂農,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