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想起《水果政治學》

◎ 劉哲瑋

根據農委會統計,近三年台灣主要銷往中國的農產(外銷中國超過九成),包括檳榔、蓮霧、鳳梨釋迦、鳳梨、葡萄柚與柳橙。其中,鳳梨銷往中國的比例超過九成五,產量與產值均為六大銷往中國農產之冠。可見中國選擇對台灣鳳梨下手,是精心算計數量、產值後的結果。

然而這並非第一次,早在二○一二年中國與菲律賓因黃岩島主權爭議時,中國就宣布暫停菲律賓的鳳梨和香蕉進口,理由同樣是病蟲害,之後台灣鳳梨就成為彌補菲律賓鳳梨缺口的主力,待現今台灣鳳梨外銷高度仰賴中國時,中共就以過去一貫的手段對付台灣,加上先前中國禁止澳洲葡萄酒、煤炭,企圖制裁澳洲在國際事務上與中國不同調,我們更可以清楚發現,這正是中國「以商逼政」的一貫手法。

根據二○一五年出版的《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一書揭露,台灣農產銷往中國早在二○○五年的連胡會就首度提及,之後中共中央以「統戰」為核心,規劃一系列採購台灣水果的政策,並與國民黨高層人士搭配,進而與台灣基層農民接觸,除了將台灣水果銷往中國外,連帶也吸引台灣農民,將農業新技術帶往中國,建立起一套「養、套、殺」的模式,因此現在於廣東、海南島也能看到金鑽鳳梨(台灣鳳梨種植量最高的品種),甚至在禁止台灣鳳梨進口禁令發出當天,中國就趁勢力推廣東產的金鑽鳳梨。

綜上所述,沒有所謂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如何降低仰賴單一市場,以及如何將農產品加工,變成高附加價值並可長期保存以利銷往更多國家,雖然短期必有陣痛產生,但長期而言,這是讓台灣農業擺脫被他國勒索的唯一方法。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