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正紀念這一堂 文化部、促轉會都死當

◎ 林海正

因為二二八紀念日的到來,而讓中正紀念堂處置問題再度浮上檯面,可惜的是,過去幾年來,不論是法律上的主管單位文化部,或是威權象徵處置的主管單位促轉會,表現可說都是死當。

先說文化部,過去四年來,除了把展示廳名字改成比較中性、停售兩蔣公仔、每年二二八不開放銅像大廳之外,就再也沒有什麼「轉型」之舉了。而二○一八年五月成立的促轉會,雖然曾提出轉型的五大建議,但將近三年來,仍停留在「呼籲」或「規劃」階段。

面對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促轉會往往都是發個聲明稿了事。二○一九年初,發生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資深藝人春節餐會,因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遭藝人鄭惠中呼巴掌事件,促轉會發新聞稿強調「社會必須共同想像,是否同意用這麼大規模的公共資源,去紀念造成許多人民家破人亡的獨裁統治者?」前些時候,發生台灣國成員對銅像潑漆事件,促轉會表示「發生這樣的事件,代表中正紀念堂轉型刻不容緩,否則只是讓衝突言論一再發生,增加社會對立。」若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刻不容緩」,那為什麼連「撤除三軍儀隊」「導覽加入人權觀點」這種「微轉型」,也始終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更別提「蔣公銅像」要如何處理,促轉會更幾乎沒有著墨。對於「威權象徵」的移除,該會雖定期公布成果,但對於不願配合的機關如國防部、退輔會,似乎也拿不出具體辦法,也不見其引領社會對「威權象徵」議題進行大開大闔的討論,這也難怪部分機關有恃無恐。

文化部在中正紀念堂轉型上的消極以對,固然與主事者不願碰觸爭議有關,但促轉會作為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也並未展現出足夠的政治意志與引領社會討論的決心。中正紀念堂的轉型,當然牽涉到部分群體的敏感神經,但也正因如此,促轉會更有責任引領社會進行大開大闔的對話,儘早就其轉型有最終決定,不然,「用這麼大規模的公共資源,去紀念造成許多人民家破人亡的獨裁統治者?」永遠會是台灣推動轉型正義之路上,對受難者的最大諷刺。

(作者為文史研究者,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