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以體系診斷災害簡訊問題

◎ 楊永年

台灣東部海域日前發生規模逾六的中型地震,國家級「災防告警系統」的手機簡訊竟連響十三次,但前晚發生的五級地震卻無預警資訊,引發不少討論。有人認為擾民,有人認為總比因災難而死要好。氣象局則解釋,由於地震地處台灣東北較遠海域,且震源深度頗深,對於地震速報系統而言相對受限並受到計算誤差影響,才導致自動解算多次更新預警訊息發送。依此,不能認定是系統故障或錯誤,而是程式設計過程,未考慮此次地震的「模式」;至於未來會否出現其它模式問題,尚難定論。

國內外發生的「簡訊烏龍」已非首次。二○一九年在台南原本要發給開山里的登革熱簡訊,結果按錯指令誤發給全國。美國夏威夷亦曾發生「飛彈攻擊」的烏龍簡訊,造成虛驚。當然這並非手機簡訊警報系統不可信,而是說手機簡訊要如何精進,才能發揮更大功能。概念在於,系統通常要允許出現錯誤,但要能檢出問題根源,並除錯,讓錯誤不再發生。

因此,這次的預警資訊失誤,不妨視為震災的測試或無預警演習;只是如何升級,值得深入「診斷」軟硬體問題。其內涵包括,軟硬體是否有改善空間。再者,程式只是軟體一部分,比較好的方式是,透過這次災害簡訊問題,以體系進行診斷,同時進行災害簡訊發送配套設計,進一步強化預警功能。理由有三:

一、手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將手機納入預警系統有其必要。透過「災防告警系統」,可以立即提供災害(預警)訊息;同時採取應有的防災作為,可以有效防災或避災。

二、防災簡訊應用愈來愈廣:防災簡訊如果和人、和體系進一步的連結,有許多發展的空間;亦即簡訊應用可以愈來愈廣。

三、簡訊僅係救災體系一環:手機簡訊係災害資訊一小部分,還包括資訊平台、管道設計與連結,都有思考或連結之處。

綜言之,透過救災組織體系進行診斷,除了不讓防災簡訊發生副作用。因此精進防災簡訊有其必要,如此才能發揮更大的防救災功能。

(作者是成大科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