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把王浩宇的名字刻在心底

◎ 潘翰聲

王浩宇被罷免,好像是為藍營士氣添加柴火,其實不必過度推論為「報復性罷免」將遍地烽火,或是主流大黨支持者將可能罷免進步議題的小黨民代。這次進步性中道力量的現身,不單單是政治道德良心回來了,也標誌著網路民粹政治的極限就到此為止。

雖然國民黨傾全黨之力,是罷王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單靠藍營的怨氣仍不足以成事,也需要跨黨派的在野小黨成功結盟,和中間選民的現身,才是能夠跨越門檻的充分條件。從近年首長、民代、和基層里長的幾場罷免案,學界有必要深入研究罷免之成敗因素,特別是分裂社區共同體的副作用。

以去年12月中旬台北市福安里的罷免案來說,不同意罷免的票數足足是同意票的三倍多,捍衛社子島里民居住權的謝文加里長支持度大勝開發派,就是一個正面積極應戰的案例。只要有更多優質政治人物通過被罷免的危機考驗,證明選民自有其理性判斷,台灣的民主將可能更為深化穩定。

多數人認為,王被罷免主要是言行太過爭議,大概有兩個面向,一個是選前選後不一樣的搞雙標,一個是不斷造謠被拆穿還死不認錯、不道歉。以筆者個人曾經和他同在綠黨四、五年的近身觀察,王一直是把網路商業經營之道用在政治圈,受美式教育的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台灣也很普遍,大家對罷王結果落井下石之際,都應該面對內心潛意識裡的「王浩宇」。

王選前保護藻礁,選後卻翻臉支持開發,當然要付出被罷免的代價,一個沒有全球綠人憲章信仰的人,卻曾擔任環保政黨黨魁,必須深切反省這種「如果沒選上什麼都沒有」的現實派路線。搞雙標的政客族繁不及備載,如果政黨在野和執政的角色互換,都可以輕鬆變臉,把政治道德搞臭,導致優秀人才不願意投身政治,並非台灣之福。

另一方面,「負面聲量好過沒有聲量」的網路法則,盛行於政治人物和小編之間,他們和王的作法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程度差別,本質上的差別不大,只在於有沒有越過選民紅線的判斷力高低。一再造謠被法院認證的政客,不斷上電視夸夸而談,不會只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西方現代政治學,特別區分實然面和應然面,將政治去道德化,成為一個學術研究對象的科學,並與資本主義社會運作相結合,成為規範權與錢交易的規則制定,及蒐集選票與鈔票之技藝。到了表演政治、網路政治、民粹政治交錯的當代,成王敗寇的現實原則更為盛行,聲量常在極短時間內激烈震盪,政治人物、組織和議題的生命週期也大幅縮短。

中壢人在罷王的投票,劃出了政治道德和網路民粹的紅線。每個政治人都應該,把王浩宇的名字刻在心底,把罵王的每一句話拿來檢驗自己,跨出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第一步。

(作者為環保運動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