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素養怎麼考?

◎ 蕭福松

上「社會意識」單元時,提到「公民素養」與「民主素養」,便跟學生開玩笑說:「期末考,考素養好不好?」學生一片譁然,齊聲回:「不好。」有學生問:「老師,素養怎麼考?」我笑說:「我也想知道,所以考看看。」並問:「有誰可以解釋,素養是什麼?」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氣質、修養、內涵,有說自重自律、遵守法律秩序…。我說:「都對,不過和一○八年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好像不一樣。」一位學生搶著說:「老師,課綱的素養教育,根本就是為素養而素養嘛!」我訝異這位學生的回答,可似乎也不無道理。

教育部推動的素養教育,不是教學生如何培養素養,而是教如何「考」素養;國教院召集老師參加素養導向研習,也不是教老師如何把素養融入教學,而是教如何出素養題,不會出或是把素養題出成應用題的,感覺就像腦筋不開竅,很挫折。「素養教育」搞得老師很頭大,學生和家長很緊張,究竟是為培養未來人才?還是整小孩?

學者參酌芬蘭、日本提出「三面九項核心素養」,目的是培養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所應具備的知識、態度和能力。包括:思考與學習如何學習能力、文化識讀能力、互動表達能力、自我照顧與日常生活技能、多元媒介能力、資通訊科技能力、職業技能與創業家精神能力、參與影響並打造永續未來能力。若照此指標,我們培養的下一代豈止優秀,簡直都是跨域的通才、政治家、企業家、科學家…但可能嗎?

素養是很抽象的概念,如果沒有透過行為實踐,進而內化成認知和態度,事實上很難期待培養出有素養的高素質國民。誠如李家同教授說的:「先談學識,再談素養。」學識沒打好基礎,「素養教育」就只是個口號。

一所教會提醒青少年改變行為的標語︱︱「不要對人比中指」、「不要罵髒話」;一位媽媽帶小孩看完街頭藝人表演後,禮貌地把打賞輕輕放進紙箱裡,並對表演者說「謝謝」。前者讓青少年容易心領神會,改正不良行為;後者,則表現謙遜尊重的文化素養,也給小孩做了最好的示範。

「大道至精至簡」,推動素養教育的立意很好,但似乎不必把簡單的修養、涵養、教養問題,複雜到用考試還未必搞得懂的地步。落實生活常規,培養做人的素養,應才是「素養教育」的真正目的吧!

(作者是國立台東大學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