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凝視澳洲 反思東亞文化與不快樂基因

◎ 王慶寧

上月份台灣傳出多起大學生意圖輕生事件,而日前CNN也報導了日本十月份自殺的人數,高於日本今年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從基因流行病學的角度看,東亞人種的基因在先天上有著比較高的不快樂傾向(genetically susceptible to depression),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環境(包括生活型態或是文化)的改變來重建我們的大腦,以提升快樂感。筆者認為可以借鏡澳洲這個「快樂國家」 ,來反思、甚或重建東亞的文化。

首先,澳洲文化不重視競爭,所以他們不鼓勵大學生要成為超凡出眾的優秀人才,而是作獨一無二的自己。有句名言在澳洲流傳甚廣:不要問這世界要什麼,而問什麼會讓你活過來,我們的世界需要的,正是生意盎然的人(Don’t ask what the world needs, ask what make you come alive. Because what the world needs is people who come alive!)。舉雪梨大學為例,雪梨大學出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澳洲總理和商賈名人,但是他們最尊敬的傑出校友卻是那些為國家參戰的人。而雪梨大學的校風更是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用最獨特、也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獨一無二(但不一定要撼動宇宙)的痕跡,所以熱愛數學的校友,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讓雪梨的莘莘學子愛上數學,或是穆斯林家族裡第一位上大學的女性,均能成為雪梨大學的傑出校友!

澳洲人有一個觀念,就是大家都做自己愛做的事,社會就會蒙受最大的利益。這個觀念已經從台灣人熟悉的work hard,超越北歐人的work smart,而進化至work glad 的境界,那種工作沈重的壓迫感,無形之中也轉化成人人皆可勝任的輕盈感。

另外,台灣青年學子的求學就業目標,常常是以醫生或工程師為標竿,結果變成一群人追尋著同質性高的目標,但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成為血流成河的紅海,壓力也隨之而至。有趣的是,在台灣,我們總覺得當醫生需要數理資優的人才,但是在澳洲,他們的文化卻是覺得醫生需要的是人際溝通的天份(所以念社會組的人在澳洲反而是醫科人才),需要數理天分的,則是廚師,因為廚師要把各種調味料的份量拿捏的恰到好處,那不正是需要數學天份嗎(澳洲的廚師證照考試有註明需要數學天份)?在中國大陸,醫生則不是學子趨之若鶩的熱門行業首選,因為就金錢效益而論,不是最賺錢的行業。而在澳洲當工程師,因為需要面對更多從中國或印度排山倒海而來的工程師同業的競爭,所以工作和移民身分都更難尋求,以致很多人會轉行去競爭較少、但也因此薪水較高的行業(例如司機、挖路工人、礦工或是樹藝師)。澳洲是很注重工作環境、以避免職業災害的人道國家,天氣過熱就停工,負重物就是用機具,因此即使是藍領工作,女生做來也駕輕就熟,所以澳洲這裡就有不少來自韓國的漂亮女生,頂著時尚妝容在做馬路工人,再加上澳洲職業無貴賤的文化,這些韓國女生在澳洲過得比在韓國開心(而自殺卻是韓國國內青少年的首要死因)!

筆者覺得,東亞可能是人口太多、資源較少而競爭激烈,再加上集體主義的文化思維(collectivism),大家追求的目標同質性太高,而沒有去思考自己真正適合、喜歡什麼?再加上社會普遍認為要成為優秀人才,對社會才有貢獻,忽略了只要當個能發揮自己所長的人,對社會就有價值,所以東亞文化無意之間也形塑了東亞人高比例(約80%)的不快樂基因!

(作者曾為基因流行病學研究員,現職醫療資訊分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