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鏗鏘集》都市想像力

都市,人口密集,建築物、道路、公園⋯人為的構築取代自然。相對於鄉村,是另一種文明現象。法秩序取代情秩序,從前鄉村聚落,行人相逢於路口,長幼之序禮讓。現在呢?以紅綠燈號依序通行。匿名與孤立是都市社會學的人間情境,加上進入工業化時代,人並非生活上完整的人,不像農業時代的勞動生產足以單獨支撐生活條件,人成為生產線的一個螺絲釘,所謂的「零細化」,讓人成為孤立的存在。

台灣也是進入工業化、都市化的社會,捷運系統太慢形成,都市只顯現人口成長集中,高樓林立,也有相形的公共設施,但以地下鐵或地面電車為重的交通系統遲緩形成,造成人民自力救濟,機車大量化的沉痾因而造成,加上公路主義取代軌道運輸的美國式交通邏輯,自用汽車也大量增加,政府不斷為車輛開路造橋,混凝土舖天蓋地,「控固力」風景成為發展形象。

沒有地下鐵的都市就像沒有電梯的高樓,機車和自用車都是自力救濟的「流籠」。機車的絕對方便,自用車的相對方便,在都市叢林成為孤立現象,破壞合理的構造法則。市民社會無法真正形成。匿名與孤立造成相對剝奪,市民成為擁擠群眾中以利己的人。台灣的院轄市競相升格,但市政治理的都市想像力缺乏,只會玩聲光娛影討好擠入觀眾群的人們。娛樂的迷幻成為地方首長餵食選民的處方。什麼時候,娛樂也仰賴政府免費提供?難道這不是產業的作為嗎?

德國已有地方城市規劃無個人機車、自用汽車入市的交通系統。漢堡這個第二大都市,二○三五年就要進入市內無自用車的新時代。都市想像力透過議會及行政首長,創建更符合市民福祉、公共利益的生活空間。公園、綠地徜徉著悠閒的市民,步行者與自行車騎乘者漫行市街。台灣有哪個院轄市首長想過機車、自用汽車的公害?

機車是政府公共交通政策弊病的後遺症,自用汽車大量進入都市雖然反映某種經濟成長條件,仍然有自力救濟的一面。號稱首都的台北,耗費國家大量交通資源逐漸形成捷運系統,但並沒有相對節制機車、自用汽車的使用。交通亂象百出、車禍頻傳。誑稱首都,其實只是政府重北輕南,資源受益,人口大量化造成的繁榮幻景。缺乏都市想像力的政治,不能創新,沒有願景。(作者李敏勇,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