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讓牛肉麵的英文走向世界

◎ 曾泰元

日前爆發的牛肉麵風波,看似已逐漸平息。趁著紛爭漸遠,餘溫尚存,來談談「牛肉麵」的英文。

或許有人說,上網查一下《維基百科》,答案不就出來了?不就是「beef noodle soup」嗎?有什麼好說的?的確,答案可以很簡單,但也可有不同思路。《維基百科》的「beef noodle soup」(字面意義「牛肉麵湯」),仿照的是「chicken noodle soup」(字面意義「雞麵湯」,常作「雞湯麵」)。雞湯麵在美國家喻戶曉,是種能撫慰身心的療癒食物(comfort food)。「牛肉麵」的英文依樣畫葫蘆,翻成「beef noodle soup」,採取的是歸化策略,盡量向英文靠攏,讓英語人士覺得道地、自在,嗅不出外國文化的異質性。不過以我們來看,如此不僅特色模糊,容易讓人套用美國的雞湯麵聯想,同時限縮了牛肉麵的可能性。

有人把「牛肉麵」直譯為「beef noodles」,這樣也對,獨特性也好一些。少了湯麵的限制,此譯的涵蓋層面更廣,多了乾拌麵的彈性,也容許了其他烹調法的可能性。要特別說明的是,麵條的數量經常多於一,所以這裡的「noodles」有個複數的標記「s」。至於前述「noodle soup」的「noodle」之所以用單數,是因作為形容詞,修飾名詞「soup」之故。

詞彙翻譯,歸化策略體貼外國人,讓他們覺得沒有隔閡。但也可大膽採用異化策略,彰顯自我價值。

二○一一年的台北國際牛肉麵節,主辦單位把「牛肉麵」的英文訂定為「New Row Mian」,這個貌似音譯、卻又藏著兩個單字〔「new」(新)、「row」(排)〕的做法,給人莫名其妙之感,被議員批評不倫不類,英語界、翻譯界也是一片質疑聲。但做法基本可取,大方向對,小細節要調整。

所謂大方向對,是音譯的這個策略。牛肉麵位居台灣特色美食的前列,是最引以為傲的亮點之一。在國際舞台上,用英文來翻譯文化特色美食,最常見的手段就是音譯。所謂小細節要調整,就是要音譯的話,就全部音譯,以免落得四不像。

只講麵食,遠在歐洲、為數眾多的義大利麵姑且不論,反觀我們自己,看看周邊的亞洲近鄰,我的音譯論點便能一目了然。華人圈的「炒麵」是「chow mein」,「撈麵」是「lo mein」,「炒粿條」是「char kway teow」。日本「拉麵」是「ramen」,「烏龍麵」是「udon」(漢字「饂飩」,平假名「うどん」),「蕎麥麵」是「soba」(漢字「蕎麦」,平假名「そば」)。越南的「越南粉」是「pho」(無漢字,可能源自廣東話的「粉」)。上述這些麵食的英文,都收錄於權威的英語詞典,是貨真價實的英文單字。再細看,「麵」不見得一定要用既有的「noodle」,音譯的「mein」、「men」亦可,甚至「udon」和「soba」還把「麵」的成分省略不譯。

再者,誰說「牛肉」一定要翻成「beef」?和牛高貴,舉世聞名,饕客趨之若鶩。「和牛」英文的標準答案,就是音譯的「Wagyu」,而不是意譯的「Japanese cattle」(日本牛隻)或「Japanese beef」(日本牛肉)。

只要商家放眼天下,用心把一碗麵做到精緻,便能近悅遠來,行銷全球,成為風靡世界的知名產品。屆時,牛肉麵就能以音譯「niurou mian」之名,藉由商家自己的品牌名稱(trade name)通行四海,成為像「dim sum」(點心)、「sushi」(壽司)一樣日常的英文詞彙。

(作者是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