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來一劑優質的台灣教育疫苗

◎ 張簡曉芸

前幾天有位媽媽帶著念小學的孩子來看病,聊天中得知,他們最近才從美國返台就讀。先是訝異小病人雖從出生後就住國外,卻一點也聽不出中文有口音,他的哥哥甚至還能聽懂一般生活使用的台語。原來媽媽自小就要求他和哥哥在家一律用中文交談,這是難度很高的堅持,我長住美國的親戚家庭,不是爸媽和孩子說英文,就是父母之間雖說中文,但孩子則以英文溝通。聽這位媽媽說,過程中孩子也曾抗拒和質疑,然而當這次回來長住,應該就能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與智慧。

聽媽媽說,他們今年三月就回來了,我很好奇媽媽為何會做這樣的決定?美國的學校不是有線上課程嗎?媽媽苦笑著說,網路上課沒有強制力,等於沒在學習。而且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青少年,非常需要戶外活動和同儕社交,只能宅在家裡,太不正常了。我有點懷疑美式教育下成長的兩兄弟能適應台灣體制內的教育嗎?

結果媽媽說,念國小的弟弟好開心,因為台灣的課很活潑豐富,老師還會教導學生觀測月亮,不像美國只有固定幾個科目,而且每天只上到下午兩點,能學到什麼呢?

至於國中階段的哥哥,我猜想媽媽會苦惱於課業壓力太重吧?但媽媽亟欲分享的卻是社團課。原來哥哥上了第一次籃球課就想退選,於是她要孩子考慮清楚,如果真想退出,請自己去跟教練說,因為當初要上,也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怎知過了一陣子,哥哥卻向她表示,能否讓他在台灣至少念完國中三年,因為他想繼續跟著球隊練習。

我想台灣的國小早已比以往彈性開放許多,只要老師有心,可看到許多因應學校特殊環境與資源,非常多元有趣。

而社團和校隊,則承襲日本重視團隊的精神,訓練嚴格,容易激發緊密的同儕情感與向心力。這些雖然都讓台灣的教育在新冠疫情下,成為小兄弟的備胎,卻有令人驚豔的表現。這劑由兢兢業業的台灣教育界所打造的預防針,為不少帶著孩子返國就學的旅外家庭,提供了堅實的抗體呢!

(作者是小兒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