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何不「輪作」取代休耕

◎ 黃如輝

貴報報導「嘉南一期稻作 一.八萬公頃將停灌」,先前不少投書者意見大多圍繞著「水資源」進行盤點,若更改慣行農作方式,是否也能得到成效呢?事實上,陳鴻圖教授在其《臺灣水利史》一書中,即提到嘉南平原早有「輪作」觀念。輪作並非是嘉南大圳出現才有的農事,政府或可考慮提出「輪作」誘因,利用獎勵與調節供水,讓農民能逐漸改變現行用水量大的耕作方式。

陳鴻圖教授列舉嘉南大圳實行三年輪作的原因,其中提到「土壤及地力的維持考量與農村勞力得以充分利用」,值得現今冠型農業作為借鏡,以維護地力作為考量。輪作可以種植綠肥培養地力,但以往由於缺乏誘因,加上收穫成效不如預期,使得農民興趣缺缺。若從友善種植與農業循環角度思考,政府或可考慮提高綠肥補助,或採旱作、雜糧交替種植,並增加收購誘因。

另外,對於輪作休耕而釋出的勞動力,可以考慮採「以工代賑、提供資源」的模式,例如參與農業道路、水圳設施修整、媒合短期農務工作等,讓輪作區域內的農民仍有正常收入。

另外,二○一八年台南農改場對於規劃施行於蘆筍的灌溉進行研究,發現滴灌與溝灌用水可節省一半以上。這些「省水、省工、省肥」的研究,都可以搭配「輪作」,逐漸改變現今慣行之農事的思維。

(作者為農改場技工,嘉義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