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大學老師,你累了嗎?

重研究、輕教學的後遺症

◎ 劉韋廷

日前幾所大學發生學生輕生悲劇,其中不乏頂尖學府,引發教育高層對校園安全、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

大學場域是不同世代交會、學習的地方,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人,面對找不到目標、不知是否就讀喜歡的科系,也對未來充滿茫然,通常需要時間適應找到方向,這時候身旁的師長、朋友陪伴就顯得很重要。由於手機使用普遍,人與人的實際溝通變得薄弱不堪,乃是當前社會環境遭遇的挑戰。

然而不只是學生的壓力管理需要注意,大學老師的壓力破表,更值得關切。

一般而言,大學老師身負「研究」、「教學」、「服務」等責任,其中「研究」所佔的比例最重,是升等能否通過、續聘與否的關鍵。但是在教育部現行政策下,幾乎所有大學(包含科技大學)都重視研究成果的生產,透過積分讓老師們疲於奔命,如寫論文投稿核心期刊、出版專書升等,以及參與國際研討會獲得更多合作機會。如此重研究、輕教學的氛圍,學生如果有疑問要跟老師討論,老師通常沒有時間,更別說去瞭解學生在學習上是否有困難、人際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更早之前,教育部公布「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修正草案」,引起大學院校的反彈聲浪,認為侵害大學自治,對各校教師升等審查辦法徒增不少規定,讓升等變得更加繁瑣,無形中也讓大學老師的壓力更加繁重,深怕被教育部祭出處罰,而遭減招與取消獎補助。如此惡劣的環境,大學老師的身心情況與學生相比,簡直不相上下,更遑論要跟學生交心,傾聽學生的煩惱。

在此呼籲教育主管單位,應該重視高等教育的師生問題,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與人格發展,老師們的職場壓力也不可忽視,例如研究成果與教學成效同等重要,而不只是研究主義掛帥,這些都可列入升等、續聘的標準。

大學教育是陶冶年輕人獨立思考、人格整全的時期,亦是厚植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因此減輕大學老師的研究負擔,增加對學生的關懷,是教育部當前務必要做的事。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