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拜登總統領導下的美台關係 沒有理由擔心

在未來的拜登(右四)政府中,將有許多能幹且具備外交政策專業知識的民主黨人擔任重要職位。例如前副國務卿東尼‧布林肯(右三)一直是拜登的顧問團隊成員。圖為2013年11月歐巴馬政府時期,兩人在白宮的照片。(路透檔案照)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平心而論,我認為許多美國人—尤其是那些關注外交政策的美國人—普遍鬆了一口氣,因為混亂而又不可預測的川普時代即將結束。川普先生沒有為他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少真正的知識或經驗,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而且,拙見以為,他在選擇高階外交政策官員時,並非以專業知識做為取捨標準,他也不是特別樂於聽取他人的建議。總而言之,就任何美國領導人必須應對的複雜外交政策挑戰而言,這些特質很難正向看待。

現代外交事務複雜性 拜登瞭解

另一方面,總統當選人拜登在其漫長而傑出的從政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外交政策。他瞭解現代外交事務的複雜性。我幾乎可以確定,他會吸引幹練的人才為他效力,協助他制定合宜和進步的外交政策,有效應對我們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在未來的拜登政府中,將有許多能幹且具備外交政策專業知識的民主黨人擔任重要職位。前副國務卿東尼.布林肯(Tony Blinken)一直是拜登的顧問團隊成員,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也是,兩人都是歐巴馬政府倚重的老將。我不知道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是否有興趣重返政府,但他會是一個很棒的國務卿或國家安全顧問。我認識庫爾特已有數十年之久,知道他是台灣的長期友人,也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的現實主義者。我聽說庫爾特的太座莉奧.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可能會入閣,或許會出任財政部長。這真是一對超強組合!

川普執政時期的特點,是外交政策的隨興和說變就變,尤其是對中國的政策。這位現任總統上任之初,似乎被殘暴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所折服,在他擁有的一家豪華酒店裡,與這位北京獨夫分享巧克力蛋糕。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對影響美國核心利益的中國外交政策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這位反覆無常的美國領導人,過去一年來突然轉向,對中國採取明顯更為敵對的立場,同樣也令人摸不著頭緒。

因此,對許多長期觀察中國的人士來說,對中國崛起採取更慎重的態度—一方面認識到危險性,同時也希望避免此一重要關係出現劇烈震盪—會讓他們如釋重負。我很有信心,總統當選人拜登和他的團隊,將會妥適地結合這個問題所需要的謹慎和創意。

參眾兩院 有許多堅定挺台友人

拜登總統肯定會從參議院和眾議院尋求指導和支持。做為一名資深參議員,接著又擔任八年的副總統,他很瞭解這些國會議員,他有豐富的經驗來制定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足以反映我們創建共和國的理想主義和常識。美國國會裡有許多台灣的堅定友人,他們可以確保一項明智的政策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和支持。

此外,早在習近平竄升為中國政壇最高領袖之前,拜登先生也已經和他建立私人關係。這種情誼將為雙方處理美中關係中固有的挑戰和機遇提供扎實的背景。

我可以肯定,喬.拜登勢必也非常讚賞台灣在亞太事務中,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的朋友和夥伴。雖然我無法明確地指出時間點,但我相信拜登先生就像其他許多參議員一樣,可能曾經在某個時候訪問過台灣。他一定會發現台灣多年來打造出令人驚豔的成功故事。這個故事既體現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綻放出超越自身重量的影響力,也在一個民主治理並非始終是常態的地區,樹立了一個鼓舞人心的典範。

香港高度自治設計 被習帝摧毀

當我們此刻目睹香港做為一個開放和民主社會的許諾已經可悲地破滅時,台灣的成功經驗顯得尤為真切。二十三年前,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的最初幾年裡,這個前英國殖民地曾經一度成為希望的燈塔,但習大帝決定抹殺所有容許香港高度自治的設計,導致如今的惡劣後果。

我們不要忘記,鄧小平在一九八○年代初期提出他的「一國兩制」方針時,曾經明確地將香港的待遇與台灣聯繫在一起。習近平踐踏這套制度最後殘餘的事實,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你不能相信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任何承諾;第二,台灣從一開始就拒絕「一國兩制」適用於台灣自主發展的做法是正確的。

台美兩國人民友好關係 歷久彌新

最後,台灣不應該對今後與美國繼續維持特殊友誼有任何懷疑。這個島國已不再幻想中國準備在政治或經濟上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夥伴。與此同時,台灣與美國人民的友好關係歷久彌新,再加上國會的堅定支持,台北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與拜登政府建立密切且友好的關係。

◎楊甦棣(Stephen M. Young)

(作者楊甦棣,二○○六年至○九年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一○年至一三年擔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