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劉銘傳與台灣「前」現代化

■ 孫健智

一八八五年,清國治台兩百餘年後將建省,第一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也在同年來台。他任內推行的「洋務」,使某些史學者譽之為「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這種觀點,最近又被提起,以反駁某些本土派對「日本殖民統治現代化之功」的讚揚!

劉銘傳的洋務路線,要放在清國洋務運動的脈絡下理解,也就是歷經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太平天國等內憂外患後,為求船堅砲利而搞的那一套,其內容不脫軍需工業的發展:郵政、電報、造船、鐵路、礦業、西式學堂等等;而其成效,也不比整個洋務運動好到哪裡去─一場甲午戰爭,血淋淋地驗證其一敗塗地。

如果清國的洋務運動是失敗的,又有什麼理由斷定,劉銘傳所做的,比其他人好到哪裡去呢?

推行洋務的經費,正可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首先是官方壟斷硫、煤等礦產的收益;其次是「開山撫番」,「開山」就是以武力征服生番,「撫番」就是允許勾結官府的漢人兼併土地,把原住民的人身納入人頭稅,土地納入田賦;最後,是清丈土地,把地主長久以來隱而不報的田地揪出來納稅,一下多了近五萬兩的田賦。

官方壟斷礦業,是與民爭利;以「撫番」之名的掠奪下,雙方仍不時有武力衝突;清丈土地更令地主仕紳群起反抗,劉銘傳只得在政策與執行上妥協,後來更因向地主徵收清丈費,引起施九緞帶頭抗租的民變。這些事實顯示,再怎麼追求船堅砲利,仍無法改變清國的前現代本質:支配力如是薄弱的國家,「現代」在哪?其官僚體系又如何能推行現代化呢?

劉銘傳如何想像「現代化」,我無法妄自揣度;洋務之失敗有多少可歸責於其本身,只涉其個人功過,無關史論之宏旨。單就史實,客觀而言,他的洋務失敗了,還搞得天怒人怨。繼任的邵友濂更高掛「減政」,停止一切受到當代史學家讚揚的政策─這已然切斷「洋務」與後來日本殖民者的建設之間的關連性。

這也叫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除了政治口號,我不知道這還有什麼意義。

(作者為政大法研所碩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