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台灣科學文明維新運動的發想

◎ 紀國鐘

近三百年前工業革命人類開始使用化石燃料,將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及氣候暖化,引爆了地球永續發展的危機。我們台灣也大約在那個時代才有大量移民,並與原住民共同開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過程,形成今天的南島特殊生活文化社會。既有海島居民的良善與開放,又有大陸型的勤儉農業文明。

從明鄭反抗陸權的海島精神,到清國統治的農民抗暴傳統,一直到日本統治,才在明治維新的氛圍下開啟了現代的台灣,有公共衛生體系、報紙及普及的國民教育。二戰後美國影響力全面介入台灣,蔣家政權不得不披著民主外衣實行戒嚴統治,只准全民拚經濟,壓制台灣人的土地認同及當家作主的追求。一九九○年代蔣家政權落幕,台灣藉著與自由世界的美、日文明鏈接,順利轉型為全球化成功亮眼的成員之一。年輕人也加入了認同這片土地,決心要自己國家自己救的年代。

但是我們總覺得台灣的文化還是被綁架的,也跟不上科學、工業化的世界,譬如講情義、不重法治、不談是非,造成了社會群體反省力的薄弱。最糟的可能是不辨真假、容易受騙,事後又不認真追究,自認倒楣了事。這種處事態度,在全球化的國際社會中有被淘汰的危機。台灣如果能夠覺醒,以日本明治維新為借鏡,放下虛幻的蔣家文化傳統,勇敢追求實際且契合時代的科學精神,善用數位網路及全球化夥伴的關係,加強現代化人才教育,落實本土化並獨立自主的參加自由世界團隊,就像二百多年前美國放棄了對英國的依賴勇敢革命,建立自由民主法治的新國家。

今天台灣仍然處在不文明的共產思想的滲透及打壓下,歷史告訴我們船堅炮利是不夠的,我們仍然必須改造我們的社會及個人的精神武裝,才能面對共產中國的壓迫以及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今日台灣維新運動主要在於科學精神的內化及科學思考方法的實踐。從教育的改革做起,培育獨立思考的新台灣人,更要以尊重人權的社會觀為立國最高原則。總之,今日的台灣更有能力追求新生活文化的建立。我們要有當年美國建國諸君子的勇氣與視野,並且要學習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的豪氣與決心,才能期待創造未來屬於自己的海洋歷史。

(作者為北社TTQS人才培育中心召集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