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工業4.0非一蹴可幾

◎江旻璇

台灣全面轉型工業4.0?短期內絕對不可能!工業4.0是德國二○一二年提出的高科技計畫。將製造業提升為智慧化、自動化、數位化的智慧工廠,甚至結合AI達成無人工廠,不需耗費人力就能自動排程生產,但很可惜,以現階段的台灣製造業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部分台灣高科技製造業已著手智慧製造,也展現豐碩成果,然而建置智慧工廠是需要投入大筆資金的,購入可連網的新機台、建置整個廠房,就得花費上百萬。大企業當然負擔得起,也能收回成果,但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製造業,真有必要一次投入高額資本去買新機器、建新廠嗎?目前製造業智慧化比例非常懸殊,大企業非常智慧化、自動排程、無人工廠都有案例,但大多數中小型製造業,依然使用舊機台、生產紀錄仍以手抄紙本為主。

站在現實面考量,在原有設備依然可正常運作下,要汰換舊有設備全面換新並無必要性。第一步該做的,是讓原有設備就地升級智慧化、讓數據連網,達到「機聯雲」的目標,只要透過雲端就可以隨時掌握設備狀態、可視化工廠。

同時,收集機台數據會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收集數據就像工廠的健檢報告,發現異常數值後,溯源找出問題點加以改善,將原本需要員工彙報的工廠狀態可視化,數據傳輸更加即時精準,以打通任督二脈。

在設備上加裝感測器、彙報即時數據給使用者。做到機聯雲後,資料會以圖表、精準數值呈現,除了即時機台監控,也提供即時的異常警報,當機台作動超越設定數值,立即通知使用者,縮短排錯時間,也間接提高稼動率。

收集來的數據資料做更進階應用,以實現智慧工廠第一步。資料與資訊是不一樣的,收集資料後轉化為資訊,並結合決策者判斷,所得資料才能發揮應有價值。而資料與資訊的轉化應用,則端視決策者的管理功力。

資源有限下,我們仍能針對現有資源下手,以最低成本達到最高效益。工業4.0並非一蹴可幾,也非台灣產業轉型的唯一解方。以目前產業狀況來看,扎扎實實的打基礎,並循序漸進,才是效益最高的方式。

(作者是行銷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