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失根的局外人——台灣原住民族

◎ 歐蜜.偉浪

早期《時報報導文學獎》一書中列出一名阿美族老師獲獎的作品「阿美族的生活習俗」,獲獎後受訪時強調「我希望阿美族不要同化,不要根本消失,要永遠有這個族」!期望「就讀道明中學的兒子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事隔數十年的今天,果不其然花蓮阿美族青年楊品驊於廈門海峽論壇中振臂高喊:「我是驕傲的中國人」,活生生地體現了這一名阿美族母親、老師對兒子的期望變成「真正的樣板中國人」。殊不知這名老師和楊品驊青年卻讓阿美族的「根」與「本」完全被中國的大帽子壓碎得消失無蹤。

原住民國會議員亦不遑多讓,高金委員於北京會見政協主席汪洋時,自認原住民是中國血脈相連一家親的中國人。廖國棟委員在中國發言:「台灣原住民中國有三個媽媽(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國台辦)」,因有財力可以為原住民服務,體現了有奶即是媽的乞討窘態。孔文吉於國會質詢陸委會說:「憑什麼要求北京放棄武統台灣?」他忘了每個月支領的高薪全是台灣納稅人的錢,不但不斥責佈下二七○○枚飛彈對準、恐嚇台灣的敵人,反倒積極為這個粗暴的極權帝國辯護。

花蓮阿美族青年楊品驊於廈門海峽論壇中振臂高喊:「我是驕傲的中國人」。(圖:截自網路)花蓮阿美族青年楊品驊於廈門海峽論壇中振臂高喊:「我是驕傲的中國人」。(圖:截自網路)

詹素娟著作《典藏台灣史——台灣原住民史》提到:「台灣的原住民,在語言文化、人群分布與網絡連結上,和太平洋海域上眾多島嶼一樣,都是南島語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在台灣住居。」七千年世居在這塊美麗寶島的原住民,悠悠歷史長河所堆砌如玉山之高,太平洋之廣的山海文化、歷史與智慧,豈能為了眼前小小短利而輕易拔除族群母體的歷史與文化的根基呢?「台灣不隸屬於中國」最有權、最有立場來論述的不正是原住民族嗎?

面對當今台灣民主化過程快速又複雜的局勢,相對於原住民族人醇厚、質樸、溫良的單純族群性格,從鍾理和《笠山農場》小說裡指出嚴重的問題:「這地方的人情風俗還是那樣醇厚,質樸,溫良,同時因循而守舊。他們對於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從來不去多費心思…。他們似乎以為它本來就是那樣的,根本無需乎去用腦筋,他們不把它想得很複雜。」

又如一九六九年,面對一個迴避轉型正義、惶惶不知所終的西德社會,德國社會學家Theodor Adorno曾借用康德的概念「自己招致的幼稚不成熟」,呼籲儘快打造「幫助國民懂得追求心智成熟的教育」。因為西德社會尚存的種種威權遺緒,需要仰賴有成熟心智的公民來翦除。原住民課題,也應該是二三五○萬國人共同來建構與承擔才對。

(作者為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