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溫體豬細菌比馬桶多」之危言聳聽

◎ 陳文卿

剛出版的《天下雜誌》本期以豬為主題作了一個「迎戰美豬,台灣怎麼贏?」的專題報導。其中有一篇文章「你愛吃的溫體豬,細菌比馬桶還多?」標題令人觸目心驚,卻有點危言聳聽。

其中所謂細菌數量可能比馬桶多的原因是「長期暴露在常溫下,細菌會大量孳生」。任何的生鮮食物當然是低溫保存最佳,但冷凍豬肉在冷凍前也是經過一段常溫處理階段,如果有細菌孳生則同樣無法避免。而冷凍只是「保存」而非「殺菌」,故認為冷凍豬肉較無細菌,較符合衛生毫無科學根據。

另外,該報導提出台灣豬美味的五大迷思,其中之一是要破除「台灣豬有洗澡不會臭」的誤解,其論述上有很大的謬誤。事實上台灣與歐美養豬的差異不是豬隻洗澡,而是豬舍型態不同,豬糞尿收集方式有很大的差異。

國內豬舍型態大部分是「實心地面」豬舍,豬糞直接落在地面上,靠人工定期以高壓水柱沖洗將糞尿沖到水溝。而歐美是採「高床條狀」豬舍,糞尿直接掉落到豬舍下方,再以刮糞機刮除。因此國內養豬場大量水洗的主要目的並非給豬洗澡,而是沖洗糞便時,順便沖刷豬隻罷了。如果以乾淨角度來看,國內的實心地面豬舍,豬隻經常在糞尿堆打滾,身上易沾到糞便。但歐美的高床豬舍,糞便排出後很快就掉落到約半公尺高的豬舍下方,豬隻接觸糞便的機會較少,因此反而是歐美豬隻較乾淨。

大量水洗的問題與豬隻是否乾淨、肉質是否較佳無關,但卻與是否可將環保做得好關係重大。國內養豬業的耗水量平均每頭豬每天約消耗20~30公升水,相較於養豬業最發達的丹麥僅約五公升左右,差距極大。大量耗水的結果是浪費水資源,且廢水產生量大,且濃度稀,這是現在推動養豬場沼氣發電的致命傷。廢水量太高則廢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槽體積必須大,建造成本高;而濃度低則沼氣產生密度低,因此不易符合經濟效益。環保署前幾年曾推動「豬廁所」計畫,希望豬隻在定點排泄,易於沖洗糞便且降低水量而提高豬糞尿濃度,進而提升沼氣發電效益。可惜豬糞尿收集系統未能配合得上,而無法竟全功。

因應美豬進口的挑戰,國內養豬業者要努力的地方很多,改善飼養環境及環保措施是首要之務。台糖東海豐牧場之豬舍採水簾密閉式豬舍,高床刮糞收集糞便。豬舍通風且環境衛生良好,沼氣利用效率高,堪稱為典範,可是相對的投資成本也高,非一般養豬戶負擔得起。

國內大部分的傳統豬舍老舊,且養豬人口老化,可能無力也無意願改善。另一方面小養豬戶太多,也根本無經濟能力去改善。因此如何提升養豬產業之競爭力,可能要採取精兵政策。不要養那麼多豬,也無必要維持那麼多的養豬場,好好改善生產環境。雖然因此將使成本提高,使豬肉價格上漲而增加消費者負擔,但這是兼顧環保、食安必須付出的代價。

(作者為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常務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