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新冠肺炎改變就醫行為談起

◎ 李伯璋

為疏解大型醫院人滿為患,健保署從三年前積極推動「分級醫療」,希望民眾相信「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我們也大力推動大型醫院結合當地醫療院所組成策略聯盟合作團隊,例如「雁行計畫」、「共好醫療」、「星月計畫」…等,讓大型醫院能專注於收治「急、重、難、罕」等棘手疾病,輕症則由診所及地區醫院接手,如此可讓各層級院所各司其職。

今年碰到「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幸好台灣防疫工作及各項應變措施超前部署且執行到位,在疫情防堵上,可圈可點,尤其在這次防疫工作上,平時較被忽略的「社區藥局」功能也大為彰顯,透過「口罩實名制」配售制度,民眾不必擔心買不到口罩,迅速解除「口罩之亂」,而且由於全台社區藥局全心投入分裝及販賣口罩,讓民眾看到社區藥局的親切及專業,未來若要落實「醫藥分業」,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在衛福部及健保會的政策要求下,107年起健保署開始執行「區域級以上醫院門診件數降低2%」措施,並以5年降低10%為目標值。但今年逢百年大疫,由於許多民眾擔心到院所就醫會有感染風險,以致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的看診人次立刻變少了,根據健保署統計,相較於去年同期,今年1到6月整體門診量降幅 8.1%(1556萬人次),其中醫院降7.1%(397萬人次)、診所降10.7%(1056.3萬人次)、牙醫降4.8%(85.1萬人次)、中醫降0.9%(16.9萬人次)。而從健保死亡退保的資料分析,今年1到6月死亡人數86,252人與去年同期87,553人相比,死亡人數減少1.49%,換言之,這段疫情期間民眾減少看病,並沒有造成因為減少就醫而增加死亡的個案。由此觀之,以台灣平均每人每年門診次數高達14、15次之多,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就醫者,確實值得探討。這次疫情正好為台灣的醫療生態呈現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如果某些人可透過自我保健或調整飲食作息就能恢復健康,我們的第一線的醫師如果能在診間多給予衛教,相信節省下來的醫療資源一定相當可觀。

今年疫情發生後,由於看診人次普遍變少,勢必造成院所資金周轉困難,為了讓醫界能全心全力抗疫,健保署在今年第一季時便比照去年同期核定的暫付款金額給付,協助院所可以正常營運,各醫院診所院長不用為資金調度而煩惱。當時就有另一派說法,第一季看診人次總量減少,看似點值會拉高,但到時候醫界還是會依實際醫療申報予以結算,多出來的錢還是要退給健保,等到第二、三季以後,疫情減緩後預計看診人次會暴衝反撲,點值就會極速下跌,但健保可沒有補貼費用。但這種預測性的說法並沒有表現出來,因為從申報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4到6月未有暴量現象發生,連最近的七月申報量與去年同期相較,整體門診量仍然下降,降幅8.0%(252萬人次),其中醫院降4.5%(44萬人次)、診所還在大幅下降13.3%(206萬人次)、牙醫降0.2%(0.6萬人次)、中醫降0.4%(1.3萬人次),顯然迄今尚未有出現所謂「報復性暴量」現象。

政策可以規劃,但是不易能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做比較,從今年第一、二季的就醫人數大幅減少,當醫療費用點數下降時,健保點值就會上升,以109年4-5月申報點數估計,牙醫、西醫基層及醫院之平均點值皆大於1,今年是觀察民眾就醫狀況和健保點值檢討的好機會。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不時提醒國人防疫新生活,包括勤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大幅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這也是在疫情的威脅下,連國人愛逛醫院的現象減少了,我們更盼望國人就醫行為從此有了正向的改變。

(作者為中央健保署署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