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三倍券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眾所矚目的振興三倍券明天上路,這是繼二○○九年的消費券之後,政府為因應重大變局所施行的救急之計,意在刺激民間消費,以振興整體經濟。不過,儘管前此已有經驗,這次三倍券的推出,似未能記取之前的教訓,仍招來不少爭議。

一般來說,政府發錢給人民,是一件受歡迎的事。這次因武漢肺炎而致國家遭逢巨變,經濟社會受創,政府推出三倍券增進人民的購買力,期待經由乘數效應帶動生產、投資等活動,以活絡經濟,實為好事一樁。然而,三倍券尚未正式上路,已出現若干現象與問題,顯見政府措施即使出自良心美意,仍須通過實踐的檢驗,未必花錢即可普獲公眾好評,也不見得帶來預期的美好效果。

對於三倍券,民調顯然表達了常民從常識、常理的角度所做的觀感和評價。六月下旬的民調顯示,儘管有三分之二台灣人支持政府發三倍券的政策,同時也有三分之二民眾認為直接發現金比較好。到了近日,網路民調仍顯示,逾四分之三民眾對三倍券不滿意,主要仍認為不如直接發現金,且其使用限制多。換言之,發放三倍券雖受公眾支持,大多數人樂於領取,但由於相關限制不少,一般人顯然認為不如發放現金簡單實用。

直接發現金當然也有缺點,但看各國在這次針對疫情的紓困作為中,對一般公眾直接發現金者仍佔絕對多數,顯有其道理。我們的政府選擇發三倍券和消費券,主要著眼應在於台灣人儲蓄傾向較高,領了現金可能不會全數用於消費,甚至存而不用,刺激消費的效用因此被打折扣,從而減低振興經濟的效果。如此著眼,不能說沒有考慮國情或社會現實的權宜變通,卻不免陷入實務上的陷阱,衍生成問題或爭議。

成本是一大陷阱。捨現金而發券,立即衍生實體紙本券的印製、防偽等費用;發放過程的勞師動眾,從行政部門、郵局、金融機構到超商等,隨之而來的行政、交易成本;還有一項在口罩發放時瑕不掩瑜,未受應有關注的時間成本,尤其老年人群聚大排長龍等候的時間和社會成本。此外,現金可一次直接發放,不發現金卻有排隊及「先綁定、後領取」跑兩次的麻煩。民調中公眾大都認同直接發現金,道理在此。

指定用途也有陷阱。為了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三倍券限定用途,有十一個領域禁用,為的是「新增消費、不替代(原有)消費」,如網購、繳罰單等被排除在外。不過,有原則就有例外,電商雖在排除之列,仍有網開一面的若干「白名單」,其認定全由官方說了算,公眾難免一頭霧水。另外,如選擇非實體數位券,由於各種支付工具並非全部消費行為都能使用,同樣有普遍性及方便性遠不如現金的問題。

規定太多而繁雜是另一陷阱。三倍券的紙本券與數位券各有其預購及領取方式,原係政府出自滿足各種支付、使用需求的便民考量,但選擇既多重,相關規定隨之複雜化,加上業者為搶商機,推出五花八門的各種優惠,反使公眾迷失而難以有效鑑別,大多數人乃最終選擇簡單明白、較接近現金的紙本券。然而,紙本券分兩百元、五百元兩種,面額固定,也有是否找零的實務問題;夜市、攤商、小生意者最易有此疑問,官方雖彈性以對,業者仍有收受及兌領的不同考量。

整體來說,由於我國對抗疫情表現不俗,三倍券如今推出,已難稱得上「超前部署」;當初在籌劃酷碰券的今年春末,也許還可預期不久可望出現「報復性消費」,這也顯示政策措施推出時機的判斷及掌握,至關緊要。同時,三倍券紙本以「出一千元買三千元券」,數位券採「先消費三千元、後回饋兩千元」方式,官方也許從消費三千元的角度定名,公眾卻難有「三倍」的感受。

十一年前的消費券,振興經濟的效果不如預期,主因在替代原先消費的效應偏高,且未能多次流通,乘數效果有限。如今三倍券上路,目前顯非論斷其效果的時候,全力推動才是當前要務,但有鑑於政府今後必定還有紓困續集,認真的檢討報告是絕對必要。畢竟,紓困所花的錢,也是民脂民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