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城市文化高度的試煉-建國啤酒廠

◎ 陳啟仁

日前看到「建啤開發案…」的新聞標題,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於剛剛參與了歷時多年,方才塵埃落定的中油高雄煉油廠文資審議作業,對於都市裡的產業空間保存便特別敏感。嘗試仔細的爬梳已審定的都市計畫發現,內容兼顧了文資的保存與商業開發的平衡,也提出相當比例的土地回饋地方政府,將增額容積轉而挹注古蹟歷建的修繕,就土地使用的調整與財務平衡的角度而言,背後專業縝密的考量與理性的協商自不在話下,正要暗自羨慕台北市這難得的文資契機之際,報導中有關近來的變更之議卻也讓人嗅出一絲疑慮。

台灣在日治時期便引進並多元的產業模式,帶動了台灣經濟的現代化,許多當時就成立的公有事業單位,一方面肩負著時代的歷史背景,另一方面又保有為數眾多的產業設施與土地空間,本應該是見證台灣現代化過程的瑰寶,但曾幾何時,卻開始被扭曲為城市進化的包袱。台北向來被認定為台灣的政經中心,卻很難想像台北居然有著極為完整的產業軸帶,從北門廣場、台北車站、華山、建啤、松菸、台北機廠、南港,一路來見證了城市百餘年來的產業發展脈絡,如此的特質與空間多元性,比起世界各國的首善城市絕對不遑多讓。

建啤有不可取代的三個唯一:一九一九年創立的建啤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的啤酒廠,迄今仍保有五株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酵母,建啤是台北市東西向產業軸帶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建啤是唯一同時保有日治時期到現代的各種製程知識與設施的啤酒廠,因此,保存建啤生產製造的完整系統,才能閱讀完整的產業的變遷與脈絡。未來的空間涵構要訴求都市的縫合,與未來世代的社會對話,才能凸顯建啤保存的公共價值。產業文資的保存不應該只糾結在有形空間的分配遊戲與短視的財務計算,認清建啤的「唯一性」與「系統性」,才是我們需要的保存思維。

建啤,一座百年的工廠沒間斷的帶來城市的沁涼,讓它的空間發揮土地的多元效益,讓它的文資場域成為所有人的產業史教室,讓它的公共空間結合周邊社區的人本福祉,融入創意城市,建啤的「活」保存正試煉著這個城市的文化高度。

(作者為高雄大學建築學系教授,中油高雄煉油廠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